蒙蒙巴蜀雨·重慶之旅·重慶·歷代名人與重慶
重慶是古代巴文化的中心。禹分天下為九州時,巴蜀即屬梁州管轄。傳說大禹治水路經(jīng)此地,與附近涂山(今重慶南山公園)的狐女涂山氏結婚。婚后四天,大禹辭家去治水,狐女哭泣不止。后人在此刻碑勒石:“禹娶涂山呱呱泣處。”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也發(fā)生于此。
狐女常在江邊翹盼夫歸,天長日久,便化成了朝天門對岸的那塊“夫歸石”。禹歸來后,對著那石大喊一聲:“啟!”一個男嬰應聲而出,他就是夏朝的開國之君——啟。禹將啟置于涂山巖下的小溪旁,由一只神虎哺乳。此后,那巖就被叫做虎乳巖,那溪被喚作虎乳溪。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流連此地,賦下《涂山獨游》:“野徑行無伴,僧房宿有期,涂山來去熟,惟是馬蹄知。”
及至殷、周,巴國的首府就設在重慶。據(jù)《華陽國志》記載,巴國將軍蔓子曾請楚王協(xié)助平定內(nèi)亂,答應割城酬謝。內(nèi)亂平定后,蔓子對來使坦然相告:“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話畢自刎。楚王嘆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為!”并以上卿之禮葬其頭,巴國亦以上卿之禮葬其身。巴蔓子墓,背靠舊城定遠門,俗稱“將軍墳”,現(xiàn)已成為重慶現(xiàn)存最古老的歷史遺跡。
戰(zhàn)國時期,秦國宰相張儀帶兵滅巴國,置巴郡,并在此興建重慶最早的城池,主要建筑在兩江匯合的山嘴部分。《華陽國志》中有“儀城江州”的記載。漢代改郡為州,巴郡因地處長江、嘉陵江交匯處而得名江州。《說文》:“水中可居曰州”,另一種說法,稱重慶三面環(huán)江,如水中陸地,故稱江州。傳說三國名將趙云駐兵江州,把營盤扎在絕龍嶺,人說趙子龍(即趙云)氣數(shù)已盡,他就氣死了。
隋初,江州更名為渝州,迄北宋末期,沿用五百余年,重慶的簡稱“渝”即來源于此。“文起八代之衰,道及天下之溺”的韓愈在重慶卻作為“總土地神”而家喻戶曉。唐憲宗在位時,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遇雪受阻于藍關,韓愈仰天長嘆。這時,他的族侄孫、八仙之一的韓湘子從云端降落。韓愈不禁悲吟一詩相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湘子心想,諸神之中只有土地神管人間的事,受人間酒肉供奉,還可公婆同住。再說重慶地勢高且炎熱,無潮濕瘴氣之苦。于是他奏請玉帝封韓愈為土地神。玉帝念及韓愈的赫赫聲名,就封他為“天下總土地”,在渝州開府治事。其實,這個傳說是后人根據(jù)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附會而來。
北宋末年,因國子博士趙諗回渝謀反被誅,宋徽宗敕改渝州為恭州。南宋光宗趙惇先被封恭王于此,登帝位后,詔令將恭州升格為重慶府,寓“雙重喜慶”之意。
元末明初,重慶城里一位懷才不遇的巴蜀隱士嚴學平,自書一塊招牌“君平家傳卜”,仿效其遠祖嚴君平。一天,一位客人來到攤前,并不算封問卜,卻對書生說道:“我看你書法風流蘊藉,必是飽學之士。重慶城山重水復,雄偉壯麗,我想作一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千里為重,重山重水重慶府。’下聯(lián)有勞足下。”嚴學平對客人端詳片刻,略一沉吟,道:“一人成大,大邦大國大明君。”客人連稱其妙。據(jù)說,這個客人就是微服出巡的明朝開國之君朱元璋。
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則與重慶楊柳街的來歷有關。一說,張獻忠率起義軍進攻重慶途中,曾遇一善良民婦,為使其免受殺戮,便令其把楊柳枝插在門口。之后又傳令:不準擾害插有楊柳的人家。那婦女在家門口插上楊柳后,鄰人從她那里得知原委,競相在自家門口插上了楊柳。這條遍插楊柳的街果然因此未遭兵災,于是得名楊柳街。另一說,民間盛傳張獻忠將血洗四川,城里一位孝子非常悲痛。觀音在夜里托夢吩咐他在家門前插楊柳枝免災,以獎勵他的孝心。觀音又托夢給張獻忠:“你千萬不要殺門上插有楊柳枝的人家。”張獻忠立即頒令士卒。當士兵進城時,看見這條街家家戶戶都插有楊柳枝,便不殺而去。這條街就叫楊柳街。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杜甫草堂·歷代名人與草堂
下一篇: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東西寺塔·雙塔遙峙處兩情長綿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