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的戲劇和歌謠·臺灣答嘴鼓和竹馬戲
談論臺灣戲曲藝術還得提到答嘴鼓和竹馬戲。答嘴鼓也叫“觸嘴古”或“拍嘴古”,是從“念四句”(也稱“四句聯”)發展起來的,其名稱是臺灣老藝術家藍皮里所起的,最早用于梨園戲、木偶戲,以后也用于高甲戲,含有濃郁的鄉俗民情。它用押韻的閩南語對話形式,以幽默、詼諧、風趣的藝術手法進行演唱,有力地感染和吸引聽眾。鄭成功收復臺灣前后,答嘴鼓從閩南傳入臺地,很快成了臺灣同胞所喜聞樂見的民間說唱藝術,后來一直流傳下來。
“竹馬戲”,也叫“馬藝”,于隋唐時代開始流行于閩南的漳州、廈門,以后隨著閩人移民到后,也逐漸傳到臺灣。臺灣竹馬戲表演時;演員分別在胸前背后綁著竹篾編制成的“馬骨”,周圍用綢布或彩紙糊裱成馬的模樣,看上去猶如跨在馬鞍上,一招一式雜著臺灣、閩南小調、載歌載舞,頗具戲劇性及幽默感。內容雖有《水滸》《西廂記》《昭君出塞》等古典文學和神話傳說情節,但總是與“馬”相關聯,逢年過節“竹馬戲”也常加入文藝行列,馬在行進間,講究馬步,如踏步、搖步、急步、磨步,也要與陪行的“馬夫”配合默契,表演牽馬、洗馬、上山、下坡、涉河、飲水等動作,并穿插著馬踢人、馬絆倒、馬失前蹄、馬陷泥淖等妙趣橫生的表演。臺灣竹馬戲演唱的曲調起初是我國最古老的“南曲”,后來又吸取了木偶戲,順口溜韻律,優美動聽,加上用我國最古老的漢語閩南方言(臺灣話)演唱,越顯得古樸典雅,令人回味無窮。
此外,屬于閩南戲劇系統的,還有高甲戲、車鼓戲和打城戲,也都由福建移民帶入臺地。高甲戲、又叫交加戲,因全班演員為九人,故又有九家戲或九甲戲之稱,原為泉州的地方戲,唱腔活潑,丑角表演動人,一直受到觀眾喜愛。東鼓戲,也稱車鼓弄亦泉州地方戲,或說與七子班有關系。打城戲,原為泉州的一種戲劇,后多與其他戲劇混合表演。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戲劇和歌謠·臺灣的話劇
下一篇:吳越文化·十巧奪天工的吳越工藝文化·吳越工藝美術文化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