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韶關之旅·南華寺·南宗祖庭
南華寺位于韶關市曲江縣,依庚嶺分脈,面北江支流曹溪,是中國佛教著名寺廟之一,有“南宗祖庭”之稱。它創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初名寶林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唐儀鳳二年(677),禪宗六祖慧能在此發展禪宗南派,故佛教徒們稱此寺為“南宗祖庭”,南華寺與曹溪也因此著稱于世。唐時敕名“中興寺”、“法泉寺”;宋初賜名“南華禪寺”,沿用至今。其建筑面積達12000多平方米,全寺建筑從群體組合到單體形象,以至細部裝飾加工都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現寺內尚有六祖真身像、唐代千佛袈裟及圣旨、北宋木雕羅漢等大量珍貴文物古跡。
曹溪源出廣東省曲江縣東南,據《傳燈錄》載:“梁天監元年,有僧智藥,泛舶至韶州曹溪水口,聞香,嘗其味曰:‘此水上流有勝地。’遂開山立寺曰寶林,又云,‘去此百七十年當有無上法寶于此演法。’”至唐儀鳳二年,果有禪宗六祖慧能居此傳授佛法,由此發展了中國禪宗。曹溪也就成了六祖慧能稱號,“曹溪的佛唱”即指《六祖壇經》,是六祖慧能弟子根據其思想言行編寫而成。它是唯一的一部由中國和尚所寫、并被奉為“經”的佛學著作。
慧能俗姓盧,生于638年,廣東嶺南人。自幼喪父,賣柴養母度日。有次聽人讀《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忽然感悟,于是跋涉至蘄州黃梅山拜見五祖弘忍禪師。五祖對他說:“你從嶺南新州來,是個南蠻之人,如何能成佛?”慧能答曰:“人有南北之分,佛性難道也有南北之別?你我雖形體不同,但我們的佛性并無差別呀!”弘忍見他根性敏利,便收下了他,讓他到后院舂米。唐龍朔元年,弘忍讓眾徒將自己所領悟的佛法寫成偈子以決定六祖人選。當時眾多弟子中神秀上座是公認的最佳人選,他寫的偈子為:“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眾人皆稱好,唯獨在外舂米的慧能聽后卻說此人尚未悟道。于是也口出一偈,由于他不會寫字,便請人書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也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因為佛教教義講究“空相”,即物質世界的存在都是不真實的,但又“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滅”,故而慧能的偈語頗能道出佛經真諦,而得弘忍秘傳其衣缽,接受了代表教主身份的傳法袈裟。后來他為避免神秀的追殺奪衣,逃回嶺南,蟄伏在曲江一帶的山林中達十五年,日日與樵獵為伍。唐儀鳳元年(676),慧能輾轉到了廣州法性寺(即光孝寺),適逢住持印宗法師在演講涅槃經。這時,寺中的旗幡在空中飄揚,二僧便對“風動還是幡動”進行激烈辯論。慧能勸解道:“你們一說風動,一說幡動,其實既非風動也非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眾僧聽后,皆感震驚深為折服。印宗法師詢之,印證慧能是得五祖弘忍傳衣缽者后,即拜慧能為師,并在寺戒壇前菩提樹下替慧能落發受戒。第二年,即唐儀鳳二年(677),六祖慧能來到曹溪,開創佛教南宗。此后佛教禪宗分為倡漸悟的北宗神秀和重頓悟的南宗慧能兩派。
慧能對佛教的貢獻在于他創造性地發展了佛教教義,首創“南派”佛學——“禪學”。其思想用偈子寫來即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主張只要用“當頭棒喝”之類手段使個人內心“頓悟”,便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慧能最后在曹溪住了三十七年,至開元元年圓寂,元和十年敕為大鑒禪師。
南華寺現有建筑由曹溪門、放生池、寶林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鐘樓、鼓樓、六祖殿、靈照塔等組成。鐘鼓二樓相對,巍峨壯觀,為大德五年住持法脈所建。鐘樓上“懸銅鐘數千斤,擊之聲聞四十里”。樓下還有千佛鐵塔。鼓樓上置有一面大鼓,鼓聲與鐘鳴遙相呼應。八角五層、高30余米的靈照塔,亦稱大鑒禪師塔,建于唐元和七年,是寺內現存最早的建筑。六祖殿內現供奉六祖慧能真身,殿內還存唐武則天給慧能的圣旨詔書復制品。大雄寶殿始建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康熙六年重建。殿前有六祖慧能手植古柏兩株,甚為珍貴;殿壁上容貌逼真、神態各異的五百羅漢,更是稀有精品。南華禪寺于198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軾曾賦詩云:《南宗祖庭》古詩句出處:
扁舟震澤定何時,滿眼廬山覺又非。春草池塘惠連夢,上林鴻雁子卿歸。水香知是曹溪口,眼凈同看古佛衣。不向南華結香火,此生何處是真衣。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華清池·華清宮內寵貴妃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杜甫草堂·歷代名人與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