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峨眉山·佛道“打擂”
峨眉山既然同時是佛教名山和道教第七洞天,就不可避免地成為兩種宗教明爭暗斗的擂臺。
明果改觀為寺
中峰寺為峨眉山六大古寺之一,晉哀帝隆和六年(362)乾明道人創建,故原名乾明觀。晉末,寶掌庵僧人明果乘觀中道眾不睦,勸說大批道士皈依佛門,改觀為寺,為全山佛盛道衰之始。唐僖宗中和元年(881)重建,改集云寺。因寺后群峰聳峙,白巖峰挺立其中,后又改名中峰寺、中山古剎,宋仁宗時擴建,遂為山中大剎。宋寧宗時,更因御題別峰禪師“別峰”二字而寺名大振,成為大批文人學士靜習之所。宋元符三年(1100),黃庭堅任戎州(今宜賓市)太守時,曾在寺中靜習,至今報國寺、伏虎寺存有他為僧人抄寫的經文墨跡。后中峰寺屢經興廢,至明嘉靖年間又盛,秀甲全山。惜清順治元年(1644)毀于火災,今存殿宇為清乾隆時建。
寺周峰回路轉,云繞泉飛。寺內第二殿存一高大木質屏風,上有彩繪武僧。相傳早先觀中俗例,每年三月初三晚上,主壇老道升天成仙。屆時天上吊下彩橋,雙燈引導,眾人齊聲頌贊,愿升天者隨之冉冉而去。一年,寶掌庵明果大師慧眼識出所謂三月三升天乃為巨蟒法術所幻:蟒身為橋,眼為燈,升天者皆為蟒所食。于是他揮劍斬蟒,使眾道醒悟,紛紛歸佛,遂改觀建寺。屏中武僧即明果禪師。進山寺的大殿外,有別峰碑,為宋寧宗御題,日久遍體生苔,獨二字筆路鮮明,未著苔痕,人呼神碑。
寺后山林中有“雄黃石”。傳說安祿山造反時,玄宗夜夢藥王孫思邈求要雄黃,遂派使臣送至中峰嶺,見一巨石旁有老者,自言孫思邈,鶴發童顏。一陣清風后,人藥皆無,石成雄黃色,即今“雄黃石”。附近牛心寺后有“藥王洞”,傳為孫思邈煉丹和寫作《千金備急要方》、《千金翼方》處。洞內四壁紅巖,據說皆為爐火熏燒所致。
雄黃石后深山危崖下有洞,幽深難測。相傳趙公明的妹妹云霄、碧霄、瓊霄曾在此隱修。
陳摶妙筆書“福壽”
玉液泉畔,巨石上多歷代名人題刻,有呂洞賓書“大峨”、明御史張仲賢書“神水”、陳摶書“福壽”大字等。惜蘇東坡所書“云外流香”已毀。這些題刻皆筆法精妙,堪稱墨中珍品。其中陳摶所書,還有段佛道較力的故事。
陳摶為北宋名道士,到峨眉山講學時,深受僧眾敬慕。中峰寺精通書法的惠法和尚決心煞煞他的威風。一天,他見陳摶正觀摩呂洞賓所書“大峨”,就上前加了“佛地”二字。陳摶說:“妙字要入石三分,水潑不掉”。一捧水灑去,“佛地”不見了。他拿過筆,畫了龍盤玉柱和鶴踏方田。大家退后幾十步一看,赫然“福壽”大字,任水潑,卻一點墨跡不消。惠法連連點頭稱仙。
張三豐智書“第一山”
接引殿位于金頂下方,海拔2540米,宋代始建,初名新殿。明萬歷間改建時,內塑接引佛,易今名。明末坍毀,順治十七年(1660)重建,蔚為大剎。后幾經大火,殿宇皆毀。今僅存旅游食宿點。寺周原有“梳妝留月”、“仙床臥云”、“相臺曙光”等八景。
殿后高巖苔蘚中,時隱時現“第一山”三個大字,筆力遒勁俊逸,傳為張三豐手筆。當年三豐游峨眉山,接引殿方丈盛宴款待,并請題墨“天下第一佛山”。三豐提筆犯難:“這峨眉也是我道家第七洞天福地,豈能只寫佛詞?”略一沉思,在紙上寫“山”、“一”、“第”,念動真言,三張紙飄出殿外,緊緊貼到巖上,至今字跡清晰。不過三字不常全現,而全現則當年必五谷豐登,故有“一山兆瑞”之說。
白蛇前傳
“千古白龍傳佳話,七重寶樹依云栽”。白龍寺在萬年寺象牙坡下,明嘉靖年間別傳禪師建,清代重修,現存正堂、廂房等建筑物。
當年別傳禪師建此寺時,在周圍按《法華經》字數,一字一樹,植樟、楠、櫟等高大喬木六萬九千九百七十七株,遍及兩里之地,取名“古德林”。今僅存100余株。綠云隱寺,晨曦初現時,于寺門仰望,峨眉十二秀峰疊翠如畫,主峰金頂盡在紅霞之中,是領略“峨眉雄秀”的最佳點。寺側有洞,旁書“白娘子修道處”,相傳為我國民間傳說《白蛇傳》中主人公白素貞修煉處。原洞已坍塞,此為后人所筑。四周翠竹掩映,古木參天,碧泉淙淙,幽靜宜人。據說以前附近有只得道烏龜,偷吃藥王孫思邈的金丹后,化為人形,無惡不作。白蛇決心為民除害,趁二人斗法時,吸走烏龜的金丹,變成白蓮仙姑,把烏龜扔進東海。后來,白蓮仙姑愛上了青年許仙,一起去了杭州西湖。烏龜修煉多年,變成法海和尚,追到西湖報仇,便引出雷峰塔的故事。
另有一說:白娘子在此修煉成護身法寶紅寶珠,被一得道母狼搶去。許仙奪回寶珠,送還白娘子,二人互生愛慕之情。許仙歸家后,白娘子欲去尋他。在黑龍潭修煉的青蛇前來糾纏,被白娘子打敗,甘愿變成青衣姑娘,陪伴白娘子到西湖。
至今,白龍寺下的白龍江中,仍有一種人呼“龍子”的動物,據說那就是白蛇和青蛇的后代。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臺灣之旅·朝天宮·佛殿神祗世俗人情
下一篇:茫茫高原雪·拉薩之旅·拉薩·佳節盛會歌舞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