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佛山·佛家之山
佛山離廣州僅16公里,自明清以來,便與湖北漢口、江西景德、河南朱仙齊名,稱為中國“四大名鎮”。據說唐貞觀二年(628),當地百姓在塔坡山下放射異彩處掘得三尊銅鑄佛像和一塊碑石。碑文上講,東晉隆安二年(398)印度僧人達毗耶舍尊者曾渡海來此,建有塔坡寺以宏揚佛法。鄉人以為是佛祖顯靈啟示,便在原址重建佛寺,且將塔坡山改名“佛山”,改季華鄉為佛山鎮。
北帝祖廟百寺首
佛山祖廟又稱北帝廟,始建于宋元豐年間(1078-1085),重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因其居佛山諸廟之首,故稱為“祖廟”。也有人認為此“祖”乃手工業者祖師,即該廟初為佛山手工業者供奉其行業祖師的。祖廟建筑有深厚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建筑式樣奇特。其殿頂全部架托,在蓮花托、燕子托、春字托、人頭托等各種各樣木頭拱上,層層架托,沒用一枚鐵釘。結構縝密嚴謹,負荷均衡,所以能在整個屋頂的沉重壓力下,歷數百年毫不變形。整座建筑處處裝飾著形形色色精致的工藝品,其中陶塑屋脊尤其引人注目。這些陶塑以戲曲和民間故事為題材,共有二十四套,二千多個人物,造型優美、生動傳神,富有濃郁的地方民間工藝色彩。這些藝術品由清代著名陶塑藝術家黃古珍、黃炳叔侄制作。此外,祖廟的神像也別具一格,一般廟宇的神像多采用泥塑或木雕貼金工藝,但祖廟神像卻用麻布髤漆塑成。外觀質地厚實,連衣服的皺褶也鮮明自然,形態更是栩栩如生,實為國內罕見的藝術珍品。祖廟內還有建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為廣東省僅存的一座古戲臺——萬福臺。大殿上端坐著的真武銅像,重達5000斤,明景泰三年(1452)鑄造,是古代佛山鑄造工藝技術水平的極好見證。
關于佛山祖廟,民間有一些神奇的傳說:在佛山祖廟大院右邊有“靈應牌樓”,站在牌樓前,就能看到富麗莊嚴的廟門。廟門正脊被稱作“花脊”,它由一列列陶塑裝飾而成。花脊正中有一顆金光閃閃的美麗銅珠,其兩側還有一對向著寶珠張口翹尾、活蹦亂跳的銅魚,這就是巧奪天工的“二魚戲珠”。一位外國商人看中了這顆寶珠,出重金收買當時的偷竊高手“飛賊”,命他把銅珠偷來。“飛賊”到底有一手,三更剛過就偷回寶珠。外國商人手捧寶珠,嘖嘖稱奇,愛不釋手,一夜都沒有合眼。第二天一早,就往祖廟走去,心想:我倒要看看你二魚還有什么寶珠可戲?到了祖廟他大吃一驚,見那銅珠依舊在花脊上閃耀著誘人的光芒。他趕緊跑回旅館,見偷來的銅珠已不翼而飛,嚇得面如土色。可是,他仍賊心不死,又讓“飛賊”偷回寶珠,嚴加范防,奇怪的是,銅珠又神秘地飛回祖廟花脊上。就這么反復幾次,把個外國商人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至于銅珠為什么總也偷不走,那可就不得而知了。
南國商都民藝精
佛山自古以來便以手工業和商業聞名。自宋始,佛山一帶的鑄造、陶瓷及紡織業興旺發達;石雕、木雕、磚雕、剪紙、木版畫更是自出一格,其中以佛山秋色享譽最盛。每年秋收之后,人們便在夜晚抬著各自創作的工藝美術品游行,慶賀豐收,稱之為“出秋色”,如是已有五百年的歷史。佛山秋色包括許多異彩紛呈的民間手工藝品,如紙塑、蠟塑、瓜果塑、燈景等,饒有情趣。
石灣陶瓷是佛山最著名的傳統工業。石灣鎮素有“南國陶都”之稱。石灣制瓷,已有一千余年的歷史,明時其產品就已遠銷東南亞各國。如今石灣已為佛山大鎮,有十七家陶瓷企業。除石灣陶瓷外,佛山的鑄造業也極負盛名。五百多年前,佛山地區已經能鑄造5000多斤重的銅佛像。鴉片戰爭期間,佛山鑄造工人為虎門要塞等地的守軍鑄造了幾百門大炮,每一門均重數千斤,有些甚至重12000斤。這些大炮在抗擊侵略者戰斗中發揮了巨大威力,人稱“功勞炮”。佛山的絲織業也早已名揚天下,其代表產品錦緞和莨紗綢,早在明清時期,即有“廣紗甲于天下”之美稱。今佛山絲織品遠銷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海·佛光塔影中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峨眉山·佛教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