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的“未完成”
在交響音樂發展史上,浪漫主義早期代表人物舒伯特可謂獨樹一幟,他一生創作有十部交響樂和十首序曲,其中以《b小調第八交響曲》和《c大調第九交響曲》最為著名。前者是舒伯特二十五歲那年(1822年)寫成。當時,奧地利格拉茨城的愛樂協會曾贈與舒伯特名譽會員的稱號,他則以這部交響曲回贈。但這部交響曲的手稿交出后就不知下落。
《b小調第八交響曲》完成后,至少造成音樂史上的二個遺憾:一是原稿在作者舒伯特死后三十七年的1865年才被發現。奧地利的指揮家赫貝克為了籌辦維也納古典音樂作品演奏會,從舒伯特一位兄弟的抽屜中的亂紙堆中發現了這部交響曲總譜。這部作品在1865年初次演出,成為音樂界的一件大事,人們對舒伯特在交響音樂創作方面顯示的才華有了新的認識,可惜舒伯特已不在人世;二是這部交響曲通常被稱為《未完成》交響曲,因為它只有兩個樂章,而一般交響曲卻有三至四個樂章。在舒伯特遺存的一些草稿中有一段小步舞曲,據人閃推測可能是《第八交響曲》的第三樂章,但是他并沒有把它寫完。這部交響曲為什么沒有寫完,是來不及完稿?還是有意識這樣做的?至今也還是個謎。有人說,舒伯特是個健忘的人,時常忘記自己以前寫過的作品,因此他往往在聽到自己的作品時便問:“多好聽呀!是誰的作品?”舒伯特常常是寫好一部作品就完事,從不整理,所以《第八交響曲》可能是他忘記應該接著把它寫完的吧。也有人說,如果從作品的內容來說,這部交響曲就不能說是“未完成”的,事實上它本身已經是一部完美無缺的作品,是完成了的《未完成交響曲》。
1928年,為了紀念舒伯特逝世一百周年,有些好心人曾提出要續寫《未完成交響曲》的問題,并認真組織了一些稿件。但是,“狗尾續貂”,最后負責評選稿件的委員會終于承認所有這些做法都是多余的。
正象殘缺的維納斯雕像有無限的審美價值,這部《未完成交響曲》因只有二個樂章而更增添了神奇的藝術魅力。舒伯特的歌曲所塑造的浪漫主義幻想者的典型形象,在這部交響曲中生動再現出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深刻矛盾,確定了作品的戲劇性特點。所有這些緊張的矛盾沖突,又都是在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中展現的,這心理刻劃的畫卷又賦予作品一種新穎的抒情特點——憂郁的沉思,詩意的氣氛,豐富的旋律,都好象是直接從舒伯特的歌曲中產生出來似的。
上一篇:綏靖政策實可悲
下一篇:舒斯特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