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泉州之旅·洛陽橋·飛虹跨海
洛陽橋橫跨在泉州洛陽江上,它是宋代建造的一座梁式石橋。原長約1200米,寬約5米,有四十六個橋墩,五百二十八扶欄,二十八個石獅,還有七座石亭和七座古塔,規模宏偉,堪稱古橋奇珍。
泉州距河南洛陽甚遠,為何會有江取名洛陽呢?相傳當年唐宣宗夏游來到泉州樂洋江,說它“類吾洛陽”,于是就叫它洛陽江。洛陽江架洛陽橋,亦順理成章。但洛陽橋正處在出海口,“水闊五里”,江濤滾滾,橋基難造。傳說當時主持建橋工程的泉州知府蔡襄,苦于“深不可址”,不得已求助于海神。他欲派一人下海投檄給海神,就問手下衙役誰下得海。恰巧當中有一人名夏得海,他以為知府老爺點他的名,就隨口應承,被派去投遞公文。夏得海以為此去必死,就訣別妻兒,大醉后倒臥海灘,想讓海浪卷進大海。不料一覺醒來,檄文已被海神換去,回文中只一“醋”字。蔡襄苦思冥想后,悟出海神暗示他可以在當月廿一日酉時動工。那一天,海潮果然退落,橋基得以建成。
在當時的條件下要架起洛陽橋的確非常困難。建橋的人們發明了一種新型橋基——筏型基礎,解決了架橋的關鍵難題。他們沿橋梁中線拋下大量石塊,在江底形成矮石堤,再在上面建橋墩。為鞏固橋基,又在橋基上養植大量牡蠣,巧妙地利用牡蠣外殼的強附著力和強繁殖性,把橋基和橋墩石膠結為牢固的整體。這種“種蠣固基法”開創了世界橋梁史上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的先例。洛陽橋不僅在世界建橋史上創下了奇跡,橋本身也成為一大奇觀。橋上的亭子、祠廟、石塔和武士石像都極為精美,今日已成珍貴文物。橋上的歷代碑刻,都很有價值,最著名的是橋南“蔡忠惠公祠”里的《萬安橋記》碑(洛陽橋又名萬安橋),是蔡襄撰文并書寫的,文章精練,書法遒麗,刻工生動精致,世稱“三絕”。
洛陽橋的建成,使原來江寬浪涌的天險變為通途,也給泉州增加了壯麗的一景。長橋如虹,橫臥江濤之上,兩岸山青樹翠,景色非常壯觀。“洛陽潮聲”早已是泉州十景之一。自古以來,詠唱洛陽橋的佳句迭出。宋代詩人王十朋贊它是“人行跨海金鰲背,亭壓橫江玉帶腰。”南宋理學家兼詩人劉子翚驚嘆它“雄如建業虎城峙,勢若常山蛇陣橫;腳底波濤時洶涌,望中煙景晚分明”。而明代詩人徐渤的詩,則更全面地抒寫出洛陽橋的壯麗景色:“路盡平疇水色空,飛橋遙跨海西東。潮來直涌千尋雪,日落斜橫百丈虹。郊野尚留棠樹綠,歲時猶薦荔枝紅。行人幸不為魚鱉,喜看豐碑利涉功。”不但詠唱了洛陽橋雄跨海西東的氣勢,也抒寫了江濤如雪、棠綠荔紅的壯美景色,以及大橋建成對當時交通的重大意義。
而今,在洛陽橋北面,又建了一座新橋,專通汽車。舊洛陽橋經歷千年滄桑,仍殘存834米長,而其履長波,鎖蛟螭,跨江接海勢若飛虹的雄姿,至今猶存。
上一篇:眷眷中州情·豫西南之旅·南陽·風流才俊出南陽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韶關之旅·韶關·馬壩人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