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太湖·神皇龍馬跡宛然
相傳秦始皇滅六國后,天下漸安,為了確保皇位傳之萬代,秦始皇巡視全國郡縣。一日秦始皇騎著神馬,風塵仆仆行至太湖,恰好看到壯觀的太湖日出,神馬感主人意氣而振奮,猛然一躍,在巨石上留下四個又圓又深的蹄印,歷千年而不滅,馬跡山由此得名。
古時,這里曾是吳越交鋒的戰場,《左傳》載:“魯哀公元年,吳王敗越于夫椒。”“夫椒”是馬跡山的古稱。夫椒之戰,乃吳越間關鍵的一役。至今,馬跡山上仍保存著許多吳國遺跡。從馬跡山二渚之一龍頭攀石而上,有內閭村,曾為闔閭的避暑宮,吳王夫差在這里大敗越王勾踐。距避暑宮不遠處,有一土墩,名戰鼓墩,據傳吳越交戰時,即擊此鼓以振士氣。墩原呈饅頭狀,頓足有共鳴聲。馬跡石離戰鼓墩不遠,長長的青石面磨得又光又亮,“馬跡”仍然清晰可見。自龍頭向東北行七八里,至嶂青灣,有“伍子盟頂”,相傳是伍子胥誓師伐越之地。嶺上高聳一石,中裂一縫,為伍子胥試劍石。嶺西南有一處幽谷,四面環山,只有小河通太湖,這就是“盤龍灣”。傳說西施曾伴夫差居此,故稱“伴龍”。后傳東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部將追殺,敗逃至此,被一樵夫姚期救回家中,才保全性命,為此“伴龍”改稱“盤龍”。此處林木蔥蘢,深谷幽靜,宛若桃源。
馬跡山自唐朝起就是老僧、隱士向往的地方。離伍子盟頂不遠,有唐朝所建“祥符寺”,乾隆南巡曾駐蹕于此。寺內有白蓮池、普同塔,寺前有古銀杏。明誠意伯劉基曾留詩曰:“入谷雞始唱,到寺鐘未歇。草際起微風,秋滿淡斜月。僧旁湛幽寂,假寐傳朋友。松徑斷無人,蹤聲在清越。”除祥符寺外,還有云居寺、真武廟、樓云庵。
樓云庵隱于山塢間,盛產茶葉,隱君泉、中月泉俱有名。南宋進士、醫藥學家許叔微曾筑“梅梁小隱”于此。他的《普濟本事方》十卷,記錄醫案及諸方,乾隆時收進《四庫全書》。許叔微與抗金名將韓世忠極投契,韓世忠曾來這里飲酒品茗,為許題“名醫進士”一額。現存梅梁小隱廳屋三間,硬山頂,方磚鋪地,懸韓世忠書刻上中下三款,廳周廣植花竹,中有兩株糙葉樹,為許叔微手植,距今已八百七十多年,盤根錯節,雄風尚存。清許亦魯有詩云:“一面東湖三面山,山光水色聚溪灣。梅梁帆影凌朝出,勝嶺樵花薄暮還。泉泛隱君塵慮洗,云樓祥室道心閑。吾家鼻祖鐘祥地,仍愿移家住此間。”
馬跡山勝境最數龍頭渚。山勢宛如一條游龍,直插湖中,潛浮于碧波之上。蕩舟南湖北望,龍舌、龍首、龍頸、龍背、龍爪、龍尾,形態逼真。相傳此龍經常騷擾百姓,后有十八勇士挺身而出,斬斷龍頭,釘上七只銅釘。如今龍頸澗每逢雨天,巖石土壤溶解,淌出暗紅色的水,民間傳說是龍頭被斬流出的血水。登上龍頭眺望太湖,回顧馬跡山歷史,更能體會明代蔡升《賦馬跡》一詩的意境:
《神皇龍馬跡宛然》古詩句出處:一望巍巍知幾重,太湖西北此奇峰。丹青不改千年畫,勝負曾交兩國鋒。惠麓煙消能見塔,洞庭風順似聞鐘。秦皇龍馬傳來久,試拂蒼苔石上蹤。
上一篇:莽莽關外山·遼西之旅·醫巫閭山·碧嶂六重杳舊聞
下一篇:眷眷中州情·豫西南之旅·雞公山·神雞化身成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