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恒山·果老仙跡
恒山自古是道家修煉之地,歷代都有人在恒山隱居修仙。那么來游恒山的人們到哪兒去拜會神仙呢?
在恒宗峰的板頂處,有一道抬頭望不見頂?shù)膽已虑捅冢袝裳隆裳碌陌胙g有個(gè)天然巖窟,窟內(nèi)依崖建廟,古樸幽雅,廟頂崖壁上刻有“會仙府”三個(gè)大字,原來這就是神仙們集會的地方。明代趙之韓有詩曰:“巖阿畢集九天仙,咫尺方壺別樣天,日暮風(fēng)含春草綠,白云深鎖幾經(jīng)年。”會仙府內(nèi)塑有二十七尊神仙塑像,正中是福、祿、壽三星君,兩旁和兩壁是上、中、下八洞二十四位神仙,他們神采不凡,表情各異,栩栩如生。人們熟悉的醉八仙也在其中,他們似乎正在津津有味地述說著各顯神通的有趣經(jīng)歷。傳說唐朝年間,有個(gè)叫管革的年輕人來游恒山,在會仙府遇見了隱居于恒山的張果老。張果老見他仙風(fēng)道骨,便勸他出家入道,管革被說服了,張果老將手中拐杖往地下一擲,變一青牛,讓管革騎上。兩人一個(gè)騎驢,一個(gè)騎牛,同游恒山,在張果老的點(diǎn)化下,管革結(jié)廬于會仙府,修心養(yǎng)性,最后不知所終。此事在《唐書·疑仙傳》中有過記載。清代渾源知州張崇德聽了這個(gè)傳說,曾感嘆地寫下這樣一首詩:“山靈自是有真仙,何說恒宗古洞天。擲杖投符仙盡逝,苔封云鎖不知年。”
由于傳說恒山是張果老修仙隱居的處所,因此在恒山還能尋覓到不少張果老的遺跡和傳說。位于虎風(fēng)口北側(cè)的果老嶺,嶺上彎彎的小路是由一塊接一塊的青石天然連成,其中有塊很大的青石上有許多小圓石坑,看上去酷似人的足跡和畜蹄踏下的深印。相傳這些足跡是張果老在恒山修仙時(shí),想騎著毛驢從恒山上天,走到這條嶺時(shí),因坡陡路滑,騎著毛驢不好走,張果老只好從驢背上下來,牽著毛驢往上走,于是在青石上留下了斑斑痕跡。清人劉芳俊曾作有一首吟詠果老嶺的詩。詩云:“果老曾傳嶺上過,今看驢跡石頭磨。披茸松下追芳步,難度仙梯可奈何。”在恒峰西側(cè)還有一深谷,叫通元谷,傳說這里是張果老昔日煉丹修仙的地方。谷旁峭巖上刻著四個(gè)大字“果老仙跡”。另外在天峰嶺北邊最高處的陡壁上還有一雙人床大小的風(fēng)蝕巖臺,頂平如砥,臺上刊棋一局,相傳是張果老等仙人撫琴下棋處,故稱琴棋臺。明人董澤《琴棋臺》詩曰:“恒山絕頂即蓬萊,傳說神仙到此臺。當(dāng)日琴襄野隨鶴,至今棋局鎖蒼苔。”這些仙蹤遺跡為古今游覽恒山的人們增添了無窮的意趣。
歷史上張果老是個(gè)有名的術(shù)士,在新舊唐書中都有傳可查。他先是隱居于中條山,唐武則天聽說張果老很有道法,就派人去請他,他裝死不去。后來有人看見他騎著一頭白毛驢往來于恒山之中。李隆基即位后又派人去請他,這次他應(yīng)召到了京城,受封為銀青光祿大夫。然而張果老怎么也過不慣京城生活,不久又回恒山去了。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惠山·來試人間第二泉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武夷山之旅·玉華洞·樁樁奇奇處靈機(jī)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