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古觀象臺·皇城最高處放眼觀蒼天
在東城區建國門立交橋西南側的古觀象臺,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是明清兩代天文觀測的中心。明正統初年(1439—1442),欽天監將從南京按元代儀器復制的木型制成了渾儀、簡儀、渾象儀等大型銅制天文觀象儀器,就安放在新建成的觀星臺上。觀星臺是一磚砌高臺,就是今古觀象臺前身。臺下西側有一四合院,有紫微殿、滴漏堂等,正統十一年(1446)又增建晷影堂,大體已形成今天的格局。明萬歷后,我國的天文科學又有很大發展。崇禎二年至八年(1629—1635)由徐光啟、李天經等人又先后制造了紀限儀、平懸渾儀、平面日晷、轉盤星晷、候時鐘、望遠鏡、交食儀、列宿經緯天球、萬國經緯地球、沙漏等。清代,觀星臺改稱觀象臺。康熙八年至十二年(1669—1673)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應康熙帝之命,在原有儀器基礎上設計督造了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儀、地平緯儀、象限儀、紀限儀、天體儀等,康熙五十四年(1715)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紀理安又設計制造了地平經緯儀。乾隆九年(1744)十月二十七日,乾隆參觀了所有天文儀器,提出儀器的結構要近古,而刻度要從今。明清兩代天文工作者在這里辛勤工作,進行了近五百年的連續天文觀測工作,保持著在同一地點上連續觀測最久的世界紀錄。天文學家們向蒼天索要了大量的科學資料和數據,為人類天文事業作了很大貢獻。而且,他們還逐日記錄了自清雍正二年(1724)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共一百八十年的氣象資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資料最完備、保存年代最長的氣象觀測記錄。
古觀象臺的天文儀器歷盡滄桑。八國聯軍將所有儀器洗劫一空,后迫于輿論才歸還,德國人還將地平經儀、天體儀、紀限儀、明制渾儀運到了柏林波茨坦離宮,1921年根據凡爾賽和約才運回北京,1933年天文工作者怕天文儀器遭日軍破壞,將明制儀器都遷到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只剩八件清代青銅儀器。
古觀象臺臺高14米,東西長近24米,南北寬20余米。在明清北京的城墻外顯得高大巍峨,如今,它雖已顯得矮小了,但它所表現的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的勇氣和智慧卻輝映在整個天際。
上一篇:眷眷中州情·豫北之旅·百泉·百眼清泉邵雍祠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清東西陵之旅·慕陵·皇帝“打掌”大臣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