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香港之旅·侯王廟·忠臣安息處
香港境內(nèi)的侯王廟有好幾座,而以九龍城侯王道的侯王廟最具規(guī)模,建筑最早。
這座侯王廟的具體創(chuàng)建時間,已無從考證。清道光二年(1822),羅世常撰的重修碑記云:“自宋迄今,數(shù)百年如一日。”可見侯王廟的創(chuàng)建年代甚遠(yuǎn)。侯王廟最初只是一間茅屋,后來才用磚石重建。清代又幾次重修,才漸成今日規(guī)模。九龍城侯王廟結(jié)構(gòu)為三進形式。正殿供奉侯王,客堂前面是一小庭園,花木扶疏,花香撲鼻。正殿前有一亭,內(nèi)有小石獅,旁列石凳,中間放兩只古鼎。
侯王廟頗富傳奇色彩。相傳,宋帝昰駐驛官富場(今九龍城以南)時,還是一個十余歲的小孩,一晚忽聞凄厲的叫聲,受驚致病,日趨嚴(yán)重。一位自稱“楊二伯公”的村民,到行宮為他治好了病。事后查知楊二伯公已逝世多時,當(dāng)?shù)厝吮阏J(rèn)為是楊侯王顯靈,于是破土修建廟宇奉祀。據(jù)侯王廟廟左的《侯王古廟圣史碑記》載,東莞翰林陳伯陶考證,楊侯王是楊太后的弟弟,即帝昰的舅父楊亮節(jié),生前封侯,死后封王,故稱楊侯王。侯王廟因此而香火鼎盛異常。另有一說,南宋末年,元軍攻入臨安,帝昰倉惶出走,楊亮節(jié)隨侍左右,朝夕不離,忠心耿耿。帝昰即位于臨安時,冊封楊淑妃,楊亮節(jié)便以國舅身份掌政權(quán),后元軍又攻陷福州,楊亮節(jié)繼續(xù)護送帝昰南逃,到了官富場。因辛勞過度,楊亮節(jié)不幸患了重病。而此時元軍繼續(xù)南進,楊亮節(jié)深知自己已病入膏肓,遂勸走了楊淑妃及宋帝昰,自己病死于此地。當(dāng)?shù)厝嗣爸L(fēng)險埋葬了他。后人在其下葬處建立廟宇,稱為“侯王廟”。
侯王廟前,早年有鵝鶴二石。鵝字石的“鵝”字,有二米高,是張壽仁一筆寫成,光緒十三年刻于巖上。“鵝”字兩旁有對聯(lián):“古石書鵝摹逸少,名山架鶴仰侯王。”日本占領(lǐng)香港時期,為建啟德機場,“鵝”字石被毀。現(xiàn)在廟旁的方亭,就是“鵝”字石的遺址。受這“鵝”字石影響,早年香港的很多酒家,凡是賣燒鵝的,都愛仿寫此體“鵝”字,作為招牌。至于“鶴”字石,和“鵝”字石相襯,字的大小也相似。“鶴”字兩旁也有對聯(lián):“道古仙巖舊鶴嶺,侯王顯赫鎮(zhèn)龍疆。”后來,在侯王廟的擴建中,屋墻擠到巖邊,遮住了“鶴”字石上的刻字。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合肥之旅·孫家花園·開啟家學(xué)一代帝師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川南之旅·自貢·恐龍之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