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民歌·江西福建怨謠(三首)》原文與賞析
九重丹詔頒恩至,萬兩黃金奉使回。
奉使來時驚天動地,奉使去時烏天黑地。官吏都歡天喜地,百姓卻啼天哭地。
官吏黑漆皮燈籠,奉使來時添一重。
《江西福建怨謠》是一組流傳于江西、福建一帶,反映在元代社會官吏貪婪成性、人民災(zāi)難深重的民謠。這組民謠都是揭露奉使的,且又各自獨立,故又名 《奉使謠三首》。
元代統(tǒng)治者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是極為殘酷的。為了滿足其無度的揮霍,挖空心思地巧立名目,增加賦稅,以飽私欲。據(jù)記載,如賀節(jié)氣要追節(jié)錢,賀生日要生日錢,送舊迎新要人情錢,聽訟索賄要公事錢,勒索犯人要赍發(fā)錢;屬官首次相見要拜見錢,向?qū)俟俜址室@X;實在沒有事由勒索了,便起個名頭,要撒花錢。這種種盤剝,到頭來更加重了百姓的負擔(dān)。
“九重丹詔頒恩至,萬兩黃金奉使回。”九重,皇帝的住所,這里是以處所代指皇帝。丹詔,皇帝的詔書。頒恩,即賜恩。奉使,就是皇帝特派到州縣、民間視察的官吏。奉使送皇帝的頒恩丹詔而來,帶走的卻是萬兩黃金!一道輕飄飄頒恩丹詔和奉使的萬兩沉甸甸的燦燦黃金,這就昭示人們:奉使不費吹灰之力便盡刮民脂民膏,攜萬兩黃金逍遙而歸,老百姓的沉重負擔(dān)可想而知。這就是九重丹詔所頒的恩!
第二首寫的也是奉使視察的事。和第一首不同的是,這一首民謠更具濃郁的民歌氣息。
“奉使來時驚天動地”,是說奉使初來,地方各級官吏無不敬若神明,唯恐照顧不周,烏紗落地,于是大張旗鼓,聲勢大得了不得。于是,他們迎接奉使的氣勢驚天動地。在這一片驚天動地中,我們看到了各級官吏那令人作嘔的媚態(tài),在昏暗、骯臟和卑劣的后面,汩汩流淌的是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汗和血。各級大小官吏也趁機分肥,于是乎有 “官吏都歡天喜地”之譏。
“驚天動地”、“烏天黑地”也可以視為 “啼天哭地”的同義反復(fù)。奉使來時,大小官吏為迎其到來,大作準(zhǔn)備,攪得雞飛狗跳;察戶掠物,鬧得天怒民怨。“驚天動地”,實是百姓啼哭所致。奉使來一次,百姓掉層皮。“烏天黑地”固然指的是奉使打道回京時,隨帶押送財物的車馬隊伍接天連地,黑壓壓一片望不到邊,也可理解為奉使的每次巡察,都把地方鬧騰得天昏地暗,把人民折騰得死去活來。這首民歌以反差極大的鮮明對比,揭示了當(dāng)時尖銳的階級對立。
第三首形式和第一首一樣,只有兩句,而語言風(fēng)格卻更近于第二首。這一首以極為生動形象的比喻,對地方官吏及奉使的罪惡作了進一步的揭露。即使在封建社會,依照公理,為官也應(yīng)造福于百姓;燈籠是給人照明用的,這樣,二者之間就有了相似點。燈籠能照明,是因為外面糊的是透明的紙,而地方官吏這些燈籠,外面糊的是不能透出一絲光亮的皮,不僅如此,皮的外面還涂了一層黑漆。這一比喻深刻地揭露了貪官污吏的黑心黑腸黑手段。元代,在暗無天日的統(tǒng)治下,大小官吏幾乎無官不貪,且官官相護,上下勾結(jié),拼命掠奪人民財物。他們的確像黑漆皮燈籠一樣,除了自己里面亮以外,周圍卻是一片漆黑。
《堯山堂外紀(jì)》說: “至正年間,上下以墨為政,風(fēng)紀(jì)之司,贓污狼藉。”奉使本來是巡察地方,懲治貪暴,問民疾苦的,然而他來到地方,卻使得官吏這些黑漆皮燈籠更添一層黑漆一層皮,越發(fā)黑暗了,這就揭穿了奉使懲治貪暴的虛偽性和問民疾苦的欺騙性。奉使和官吏同樣的漆黑,同樣的皮厚,是一丘之貉,而奉使是奉皇帝之命來的,所以,這種認識已經(jīng)打破了對皇帝的幻想,是有很大的進步意義的。“奉使來時添一重”,也說明奉使遠比地方官吏貪暴。
這一組詩反映的都是奉使與地方官吏沆瀣一氣,合伙攫取貧苦百姓的罪惡事實,可見奉使之流侵害人民之毒之深。當(dāng)人民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就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到至正十一年,終于爆發(fā)了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這組民謠就是人民哀怨的積蓄,憤怒的積蓄,是人民奮起反抗、推翻元代罪惡統(tǒng)治的前奏曲。
上一篇:《唐代民歌·水調(diào)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澤陂》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