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集》的主要內容,《陶淵明集》導讀
《陶淵明集》是晉、宋間文學家陶淵明的詩文集。又稱《陶潛集》、《陶靖節集》、《陶彭澤集》。淵明(365—427)字元亮,入宋更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為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太尉,封長沙郡公。祖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早卒,母為東晉名士孟嘉第四女。淵明出生時家道已衰,生活貧苦。秉性閑靜,唯好讀書,“委懷在琴書”,“猛志逸四海”。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29歲,因“親老家貧”,首次離家出仕,任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自行解職,原因是不堪忍受吏職的拘束和折磨。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亦辭謝不就。在家“躬耕自資”。晉安帝隆安四年(400),再次出仕,為荊州刺史桓玄屬吏。五年冬,以母喪辭官還家。元興三年(404),第三次出仕,沿江東下京口,入鎮軍將軍、徐州刺史劉裕幕為參軍。義熙元年(405),轉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參軍。同年八月,為彭澤令。在官僅八十余日,至十一月,自免去職,復歸田園。義熙末,有詔征著作佐郎,稱疾不到。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十一月,卒于家,年63。《晉書》卷94、《宋書》卷93、《南史》卷75有傳。
南朝梁沈約《晉書》本傳稱,陶潛明“所著文章,皆題其年月,義熙以前,則書晉氏年號,自永初以來,唯云甲子而已”。清人陶澍據此揣測,陶淵明生前曾自編文集,即《五柳先生傳》所謂“嘗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或書年號,或云甲子事,皆見于文集目錄之中。(見《陶靖節先生集注》卷3)此說雖然缺少事實依據,卻很合乎推理,《隋書·經籍志》著錄的“梁五卷,錄一卷”本以及北齊陽休之所見無目無序的8卷本和有目有序的6卷本,或者就和陶淵明的自選集有些關系。
現在可以考知其版本面目的最早的陶集有二,一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陶淵明集》7卷,一是北齊陽休之編 《陶潛集》 10卷。蕭統 《陶淵明集序》說:“余愛嗜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故更加搜求,粗為區目。”所謂“更加搜求”,說明蕭氏亦曾依傍舊本,唯恨其少而已;“粗為區目”,說明新本已重新分類分卷編次。據《郡齋讀書志》(衢本)卷17記載,蕭本編詩文為7卷,又卷首有序、傳和顏延之誄。北齊陽休之《陶潛集序錄》說:“其集先有兩本行于世:一本八卷,無序;一本六卷,并序目。編比顛亂,兼復闕少。蕭統所撰八卷(按,以卷首為一卷計),合序目傳誄,而少《五孝傳》及《四八目》。然編次有體,次第可尋。余頗賞潛文,以為三本不同,恐終致忘失。今錄統所闕,并序目等,合為一帙十卷,以遺好事君子。”陽休之之死晚于蕭統50年,他所編的10卷本可以說是集諸本之大成。
《隋書·經籍志》著錄《陶潛集》9卷,這個本子應該就是陽休之的10卷本,大概序目1卷不算在內。又附注說“梁五卷,錄一卷”,這個本子自然是陽休之所見的6卷本。《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錄《陶淵明集》5卷,大抵是6卷本佚其序目1卷。又《新志》著錄《陶潛集》20卷,當是陽休之10卷本,“二”字系衍文。《日本國見在書目》著錄為10卷,可為明證。
陶集至北宋時已有刻本,先是宋仁宗時宋庠得8卷、10卷本數十種,最后選定一本“江左名家舊書”為底本,重新校定為10卷本。宋庠認為 “江左舊書”的“次第最若倫貫,又 《五孝傳》以下至 《四八目》,子注詳密,廣于他集”,不過 《四八目》后 “八儒三墨”二條為“后人妄加”。(見宋庠《私記》)宋英宗治平間,思悅用永嘉周氏所藏陽休之10卷本,校宋庠10卷本,收“詩、賦、傳、記、贊、述、雜文凡一百五十有一首,洎《四八目》上下兩篇”,再次“條理編次為一十卷”。(見思悅 《陶集書后》) 思悅本卷末附有陽休之序和宋庠《私記》。
現在從南宋刻本中還可以看到宋庠、思悅的一些校勘成果,但二本全書則已散佚。宋、元本陶集流傳至今者凡6本: (1)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曾集刻本,不分卷,詩文分編,無《五孝傳》、《四八目》; (2)毛晉汲古閣藏10卷本,約刻于宋寧宗慶元間,計卷1至4.詩127首,卷5賦辭3首,卷6紀傳贊述13首,卷7《五孝傳》,卷8疏祭文4首,卷9至10 《四八目》;(3)明焦竑藏8卷本,卷次全同10卷,唯刪去卷9至10 《四八目》; (4) 湯漢 (宋理宗、度宗時人,《宋史》卷438有傳) 《陶靖節詩注》4卷,末附 《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5)蘇寫大字本《蘇東坡和陶詩》10卷,傳為蘇軾手書,一說后人仿蘇軾筆跡,北宋時問世,南宋紹興十年(1140)有刻本;(6)李公煥 《箋注陶淵明集》10卷,箋注10卷不題撰人,卷首《補注陶淵明集總論》匯錄宋人評論,題 “廬陵后學李公煥集錄”,明何孟春《陶集自記》謂李公煥為元人,清吳焯《箋注陶淵明集跋》又謂此書刻于宋理宗淳祐中。以上各本互有差異,但逆向推溯,皆可由思悅、宋庠而達于北齊陽休之。
明、清以來,或直接影刻宋本,或改易原本次序、刪正訛誤而另謀新編,版本繁多,但大要亦不出于南宋諸本體系。如明張燮 《七十二家集》中有 《陶彭澤集》5卷,張溥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 《陶彭澤集》1卷,前者據焦竑 8卷本刪并,后者又據張燮本合編。明、清人對于陶集的貢獻主要在于注釋和考辨,較好的注本有: (1) 明何孟春 《陶淵明集注》10卷; (2) 明黃文煥《陶詩析義》4卷; (3)清丘嘉穗 《東山草堂陶集箋注》5卷; (4) 清張子烈 《評注陶淵明集》6卷;(5)清蔣薰 《評閱陶淵明集》 1卷; (6)清吳瞻泰 《陶詩匯注》4卷; (7)清馬璞 《陶詩本義》4卷; (8)清溫汝能 《陶詩匯評》4卷; (9) 清陶澍 《靖節先生集注》10卷。其中陶澍本繼承李公煥本并諸家考訂成果,堪稱集評、注之大成,有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今人的陶集注本,可以王瑤、逯欽立兩家為代表。二者都稱《陶淵明集》,王本詩文分編,各按時代前后編年排列,注釋簡明,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逯本以李公煥本為底本,廣校他本,刪除偽作,仍依舊本分為7卷,注釋簡略,卷末附《陶淵明事跡詩文系年》,有中華書局1979年版。這兩個本子加上陶澍本是目前最通行、最實用的版本。
《陶淵明集》里面的精彩篇章很多,舉其膾炙人口者,不外是 《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辭》、《飲酒》、《詠貧士》和 《桃花源詩并記》。如果把陶淵明的一生按他從彭澤令任上辭歸劃線,則上面列舉的作品恰好能夠代表前后兩個不同的時期。義熙元年(405),陶41歲,辭彭澤令,結束了長達13年的 “以心為形役”的仕宦生活。這一年他寫了《歸去來兮辭》,劈頭就說: “悟已往之可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在沉痛自責之中,毫不掩飾對官場的憎惡與決絕的態度。這一態度使他此后的歸隱帶有積極的意義,并對后世士大夫文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歸園田居》作于歸田后的第二年(406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時復墟曲中,披草共往來”,充分表現出他對自由的向往,對田園生活的熱愛,甚至與農人們也能友好相處。
《飲酒》和 《詠貧士》是歸田十幾年以后所作,詩人此時已50多歲,躬耕生活相當艱苦,而他淡然處之,所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謂 “貧富常交戰,道勝無戚顏。至德冠邦閭,清節映西關”,均可見他在安貧守賤中并未喪失狷介高潔的人格追求。同時他在半生田園生活的體驗中,還生發出一種小農的烏托邦式理想,這就是幻想有一個“秋熟靡王稅”,“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桃花源詩并記》在當時的確反映了農民的某些愿望,而且對現實社會中剝削與壓迫、戰亂與紛爭,也是一種直觀的否定。
陶淵明的詩文風格省凈沖淡,質樸自然,在東晉文壇獨標高幟,不過在南北朝時代卻不大受重視。到了唐代,一則有人喜其人格,一則有人愛其詩風,《陶淵明集》遂漸為世人青睞。盛唐的王維、孟浩然,中唐的韋應物、柳宗元,他們刻意學習陶淵明的田園詩,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唐代山水田園詩流派。自宋而后,陶詩益尊,陶集益多,陶淵明終于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屈指可數的一位大作家。
參考文獻
- 1.王瑤編注:《陶淵明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
- 2. 逯欽立校注: 《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
- 3. 郭紹虞: 《陶集考辨》,《燕京學報》 第20期(1936年12月)。
- 4. 《陶淵明討論集》,中華書局,1960。
- 5.北大、北師大中文系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陶淵明卷》,中華書局,1962。
上一篇:《陶庵夢憶》的主要內容,《陶庵夢憶》導讀
下一篇:《陶記》的主要內容,《陶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