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夢憶》的主要內容,《陶庵夢憶》導讀
《陶庵夢憶》是筆記小說集,晚明張岱著。有《硯云甲編》本,但非全本。此外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仁和王文誥刻本、《粵雅堂叢書》本等多種。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粵雅堂叢書》本為底本,參校其他本子,出版了今人馬興榮點校的《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合冊本。
張岱(1597—約1676),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張岱出身仕宦之家,早年過著貴公子的豪華生活:“斗雞、臂鷹、六博、蹴踘、彈琴、劈阮”無所不為。明亡后“披發入山”,隱居著述,布衣疏食,自甘淡泊。岱著作甚豐,以小品散文著稱。現存《瑯嬛文集》、《石匱書后集》、《陶庵夢憶》 及《西湖夢尋》等多種。
《陶庵夢憶》在編排上,既不按年月順序,也不按內容劃分。全書8卷,123篇,信手拈來,情趣盎然。正如作者在《序》中所云: “不次歲月,異年譜也; 不分門類,別志林也。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廓人民,翻用自喜。”
張岱于明亡之后,“遙思往事,憶而書之”(《陶庵夢憶序》),寫成了這部書。書中山川名勝、風土人情、說書演戲、打獵閱兵、美味佳肴、張燈迎神……雖屬瑣屑之事,然經作者點染,皆成妙文,于追懷憶舊中,寄寓了濃厚的故國之思。《陶庵夢憶》記事寫景、抒情論理,均短小活潑,刻劃入微,使人“如歷山川,如睹風俗,如瞻宮闕宗廟之麗”。更兼文筆清新流暢,時雜詼諧,因而頗具特色。魯迅在談到明末小品文時曾說過:“明末的小品雖然比較的頹放,卻并非全是吟風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諷刺,有攻擊,有破壞”(《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這段話用來評價張岱的《陶庵夢憶》也是十分恰當的。《陶庵夢憶》在明人筆記中是較有影響、藝術性也較強的一種。清人伍崇曜稱贊此書:“昔孟元老撰《夢華錄》,吳自牧撰《夢粱錄》,均于地老天荒滄桑而后,不勝身世之感,茲編實與之同。雖間涉游戲三昧,而奇情壯采,議論風生,筆墨橫姿,幾令讀者心目俱眩,亦異才也”(《陶庵夢憶跋》)。這并非過譽之詞。
上一篇:《陶冶圖編次》的主要內容,《陶冶圖編次》導讀
下一篇:《陶淵明集》的主要內容,《陶淵明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