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記》的主要內容,《陶記》導讀
《陶記》又稱《陶記略》,是古代記述景德鎮窯業情況的第一篇專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史專著。蔣祈著。本書早期的抄、刻情況已無考。全文載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以后的《浮梁縣志》等地方志中而得以存世。
蔣祈生卒年和生平不詳,過去學術界均以清乾隆七年(1742)《浮梁縣志》本為據,認為蔣祈《陶記》著于元代。今劉新園據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浮梁縣志》,綜合考古發現及其他文獻考證,認為 《陶記》著于南宋嘉定七年至端平元年(1214—1234)之間。劉新園的考證,已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但仍然有些學者堅持《陶記》是元代作品,較有代表性的是熊寥,他認為《陶記》著于元英宗壬戌至泰定帝泰定乙丑(1322—1325) 這三年之間。
《陶記》全文共計1081字,其專文大致可分6段。1.簡述景德鎮燒造陶瓷的歷史。“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潔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饒玉之稱”。2.介紹景德鎮窯業的稅收制度和一些與窯業相關的專用名詞。稅收按窯的長度制定稅額等級,但火堂、火棧、火尾、火眼,均不計算在內。陶工與窯主合作的組織,坯體入窯叫作“障窯”。窯主燒窯前,要向官府納稅金,官府則派人核實,這叫作“扳火”;客商挑選成品叫作“揀窯”;瓷器貿易時,由經濟牙行主辦,官府派人核實,這叫作“店簿”;瓷器商品外運時的憑證叫作 “非子”。3. 介紹景德鎮瓷器的銷售情況,浙江東西兩路喜用湖田窯的黃黑釉瓷器。江湖廣川則喜用青白瓷。淮河流域則多用江廣閩淅選剩下的次品。景德鎮本地人所用均為各地客商淘汰的釉色昏暗的殘廢品。江浙閩喜用馬蹄盤、檳榔盤、蓮花盤等器皿,川廣荊湘則喜用魚水紋碗、高足碗、雪花碟、海眼碟等器皿。此外,介紹了景德鎮當時所生產爐的名稱有猊、鼎、鬲等8種,瓶的名稱的觚、膽、壺、凈等11種。4. 介紹景德鎮地區原料產地及用途。如進坑所產瓷石,可制細瓷,湖坑、嶺背、界田所產瓷石,僅可制次檔瓷器;比壬坑、高砂、馬鞍山、瓷石堂地所產瓷石,則僅可制作匣缽、陶模。而攸山柴木的灰,是配釉的原料,堊土煉灰,摻上燒過的柴木柿灰,再配上嶺背釉泥,才能配成釉。5. 介紹稅收的一些情況。如私自更改窯的尺寸要受罰;釉分三色,不按規定燒造要受罰;對官府征稅有利的事,一經查證與實情不符,甚至連牙行、挑夫也要牽連坐牢。而官府各種巧立名目的稅金,更加重了陶工的負擔。如官吏的抽頭錢,稅官的抽成錢,駐軍的軍官頭目及其他文武官吏的酒錢、小費等等加起來,每月至少要三千多貫。至于春秋閱兵,皇帝壽辰及郊社賞錢、修繕考場等費用,每月也不下一百五十貫。州府官員如果不能每月按時籌到這些款項,就要受到上司的申斥。6.作者具體分析景德鎮漸衰的原因,并堅信可以恢復其往日繁榮。其漸衰原因有5條:①農業連年歉收。②臨川、建陽、南豐窯業發展與景德鎮競爭市場。③官府重稅盤剝。④法紀敗壞、奸商橫行。⑤地方豪強盤根錯節,形成頑固的反動勢力,致使綱紀敗壞。面對景德鎮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窯業漸衰的現狀,蔣祈深感痛心,但對恢復景德鎮往日的繁榮,仍充滿信心。可是他沒有提出恢復其繁榮的具體措施,只寄希望于出現一二個為政清廉的清官。
《陶記》雖然只有一千余字,但它記述的情況詳實可靠,且在古文獻中缺乏記述陶瓷史的系統而具體的文字,愈顯其文珍稀。《陶記》遠在18世紀就引起陶瓷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視,清康熙年間,法國耶穌會來華傳教的神甫——殷宏緒 (Le Pered’ Entecolles),在他著名的書簡中首先引用了《陶記》所述史實。清唐英撰 《陶成示諭稿》,清籃浦著 《景德鎮陶錄》也曾大量引用 《陶記》。1856年,法國巴黎出版的儒蓮 (M ·S ·Jnlien )《中國瓷器制造術》及1910年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的巴河爾 (S ·M ·Bushell) 的 《中國的陶瓷》兩書,曾分別對 《陶說》作過法文和英文的節譯。1937年日本 《陶磁》雜志第九號發表了尾崎洵盛的日文譯注本。1979年日本學者佐久間重男先生又對該文作了重譯和新注。中國學者傅振倫先生著《蔣祈<陶記略>譯注》發表于1979年第1期的《湖南陶瓷》。該文旁征博引是中國學者系統研究《陶記》的第一篇文章。青年學者白焜著 《宋蔣祈〈陶記〉校注》,顏召麟先生將其譯成現代漢語。發表于1981年總第10期《景德鎮陶瓷》,白文注重版本,可與傅文互佐。同期還發表了劉新園的 《蔣祈〈陶記〉著作時代考辨》一文。劉的新論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從而導致了研究《陶記》的熱潮。熊寥著《蔣祈〈陶記〉著于元代辨》發表于1983年第4期 《景德鎮陶瓷》,與劉文爭鳴。
參考文獻
- 1. 傅振倫: 《蔣祈〈陶記略〉譯注》, 《湖南陶瓷》、1979年1期。
- 2. 劉新園: 《蔣祈〈陶記〉著作時代考辨》, 《景德鎮陶瓷》 1981年總10期。
- 3. 白焜: 《宋蔣祈 〈陶記〉 校注》, 《景德鎮陶瓷》 1981年總10期。
- 4. 熊寥: 《蔣祈〈陶記〉著于元代辨》, 《景德鎮陶瓷》, 1983年4期。
上一篇:《陶淵明集》的主要內容,《陶淵明集》導讀
下一篇:《陶說》的主要內容,《陶說》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