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大公無私
“大公無私”一語出自清代龔自珍的《論私》,原意指沒有私心。后來,作為一個成語沿用下來。大公無私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高尚品德,它與自私自利的極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思想相對立。大公,指黨、國家、集體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無私,指沒有利己主義的私念和動機。大公無私體現在一個人遇到國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所表現出來的舍己為國、為黨、為民的崇高的情操和高尚的道德觀念。
在中國古代,“公”和“私”就是相對應的概念。一般地說,“公”是指氏族、民族、國家的利益;“私”則指私人的利益和個人的私心,有時明確指“自私自利”的行為。從古以來,“私”就是人們所否定的,貶斥的,而“公”才是被人們贊美和提倡的。雖然在長期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中國一直是一個有剝削階級的國家,但就總體來說,每當國家面臨內憂外患時,總會出現很多勇于獻身,抵御侵略,為了國家生存而舍生取義的英雄人物。這不能說不是一種大公無私的美德。歷史上無數的愛國主義民族英雄,如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等等,他們那種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屈不撓,歷盡磨難,以身殉國的“公忠”精神,在中國歷史上熠熠生輝。在中國古代思想家看來,“公”、“私”與“善”、“惡”具有相同的意義。宋代心學家陸九淵說:“為善為公,心之正也。為惡為私,心之邪也。為善為公,則有協和輯睦之風,是之謂福;為惡為私,則有乖爭陵犯之風,是之謂禍。”這就是說,在中國傳統道德中,向來都把以人民大眾和國家民族的利益為重看作是一種崇高善良的美德,而把自私自利看作是受人鄙視的邪惡。東漢末年有一個漢陽郡長史叫蓋勛的,他為人一向公私分明。有一次,有一個叫蘇正和的小吏與蓋勛因為一件私事結下冤仇,蓋勛一直懷恨在心。在后來辦案過程中,遇上一樁蘇正和告發他的上司貪贓枉法案。蓋勛在證據確鑿后秉公處理。蘇正和非常感激蓋勛的寬宏大量,特地去登門拜謝。不料蓋勛閉門不見,只傳話說:“公事是公事,私仇是私仇,我不是庇護你蘇正和,而是維護法紀,你別以為我已經忘了對你的仇恨!”可見,蓋勛和蘇正和雖然有冤仇,但在大局面前,蓋勛能夠從維護法紀的整體利益出發,把私人恩怨放在一邊。這也是一種無私心。
正是在大公無私這樣的思想的影響和熏陶下,中華民族形成了一種強大的以整體利益為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種向心力和凝聚力,對我們民族能夠繁榮昌盛,長期保持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大國,有著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古代教育·墨翟
下一篇:天文歷法·天球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