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雨花》的主要內容,《天雨花》導讀
《天雨花》是長篇彈詞作品。清初女作家陶貞懷撰。據作者自序,書成于順治八年(1651)以前。最初以抄本流傳,今所見到的版本有:嘉慶九年(1804)遺音齋刻本;嘉慶二十五年(1820)修緶山房刻本;道光二十一年(1841)宏道堂刻本;同治六年(1867)緯文堂刻本; 同治八年 (1869) 文富堂刻本; 光緒十二年(1886)印本;光緒二十二年(1896)上海書局石印本;清三余堂刻本;商務印書館印本。另有清人抄本(殘存26回)。還有民國二十三年(1934)大達圖書供應社標點本; 1984年3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李平編校本。
關于此書的作者,據自序所署,為“梁溪陶貞懷”撰,但梁氏蹤跡難考; 因彈詞由說唱藝術陶真發展而來,有人認為是以“陶真”寄托情懷而化名“陶貞懷”。近人或說浙江徐致和 “為其太夫人愛聽彈詞,太史作之,以為承歡之計” (見蔣瑞藻《小說考證》卷1引《閨媛叢談》)。還有人認為系明末江南安福縣女子劉淑英。乞今尚無定論。
《天雨花》不分卷,凡30回,是一部演史性質的彈詞作品,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作者虛擬情節,依托晚明史實,描寫剛直廉明的官僚左維明既為國排憂,抵御外敵,又替民伸冤,懲治豪強。并著重贊揚他及長女左儀貞等人,在與權相方從哲、皇戚鄭國泰、閹黨魏忠賢的政治較量中所表現的忠烈和智勇,反映了東林黨人同閹黨等激烈的斗爭,再現了明末著名的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等重大的歷史事件。當內憂外困,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明王朝眼看就要覆滅,左維明深知國運不可逆轉,便帶領左氏一門和效忠輔國的桓、王、趙、杜四家姻親,沉船江中殉節。作品以左府家庭矛盾糾葛為中心,擴展到朝野上下,涉及各個方面,揭露了明末社會的腐朽和黑暗,寄同情于東林黨人和被壓迫的人民群眾,尤其為婦女的悲慘命運鳴不平。但作者站在維護封建統治的立場上,竭力宣揚綱常名教,仇視農民起義軍及其領袖,是這個作品糟粕部分,應當引起讀者的注意。
清人楊芳燦對 《天雨花》非常稱賞: “南 ‘花’ 北‘夢’,江西 ‘九種’”(《小說考證續編》),把它和《紅樓夢》及蔣士銓的劇作并列,這未免有些過譽,但它卻是長篇彈詞中比較優秀的作品。不僅長期在閨閣婦女中流傳,而且被改編成戲曲和小說,清人有孔廣林的雜劇《女專諸》,小說有《聽月樓》。京劇有《天雨花》全本及《三錯緣》、《玉來人》、《盤龍劍》等;川劇有《三錯緣》與 《仙鶴嶺》; 閩劇有 《黃靜英迫水》與 《董蘭貞》;秦腔有 《興善庵》;越劇有《天雨花》及《左維明巧斷無頭案》; 滇劇有 《盤龍劍》、《辱讒奸》、《仙鶴嶺》、《醉仙丹》、《三學士》、《雙試第》、《紫金鈴》等七本,總名為 《天雨花》; 評劇有 《御河橋》。
參考文獻
- 1.阿英:《讀〈天雨花〉舊抄二十六回本札記》,見《小說三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2.譚正璧、譚尋:《彈詞敘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上一篇:《天籟集》的主要內容,《天籟集》導讀
下一篇:《太上感應篇》的主要內容,《太上感應篇》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