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的主要內容,《太上感應篇》導讀
《太上感應篇》是道教主要的勸善書。李昌齡首為本書作傳注,《宋史·藝文志》因著錄“李昌齡《感應篇》一卷”。清人惠棟、俞樾從其說以李昌齡為本書作者,日本吉岡義豐又以為作者是南宋初蜀人李石。今人王利器據李昌齡所作傳注中紀年,與《宋史》卷287所載之李昌齡事不合,斷非其人。作傳注之李昌齡又編有《樂善錄》十卷,卷首有李石《法曹學士轉示樂善新編賦詩奉謝》,《宋史·藝文志》因誤著錄“李石《樂善錄》十卷”,王利器據此斷李石非《太上感應篇》作者,并推測本書作者為唐五代之際人。本書初有南宋虎林(杭州市,即武林山)東太一宮焚修胡瑩微據舊道藏單刻版,首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字,據載為宋理宗御書,并有真德秀、鄭安晚跋序。元至正九年(1349)重刊。《正統道藏》太清部收錄本書,前有南宋紹安六年(1233)胡瑩微《進太上感應篇表》、端平二年(1235)真德秀跋等文10篇,又有《紀述靈驗》數則。李昌齡為本書所作《傳》,后也稱為注,鄭清之作辭贊。為本書作序贊者代不乏人,約數十家。
《太上感應篇》本文共1277字。以李昌齡的傳注篇幅大,《正統道藏》分本書為30卷,約20萬字。它的核心思想是勸人去惡行善。全篇略可分為3部分。第1部分宣揚天地有司過之神;又有三臺北斗神君在人頭上,記錄人的罪惡;身中則有三彭(三尸)神,每到庚申日,便向天曹告人罪過;月晦日則有灶神上告人的過失。天上司過神根據人所犯罪惡的輕重,剝奪人應有的壽命,罪孽深重者“算盡則死”,所以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第2部分述行善種種,如:“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等等。并說行善者人人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稱立1300善可為天仙,立300善可為地仙。第3部分列作惡種種,以為規戒。如:“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作偽”,“虐下取功,諂上希旨”,“賞及非義,刑及無辜”,“凌孤逼寡,棄法受賂”,“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愿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見他失便,便說他過”,等等。對于犯有以上種種罪惡的人,司過神奪其壽算,算盡死而有余責者,乃殃及子孫。稱言:“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該書不但分判行為善惡,還強調觀念的善惡,說“心起于善”和“心起于惡”,神都是知道的。李昌齡的傳注,除廣引事例以證其說外,對強調觀念的善惡尤多發揮,如說:“及一念才起,趣向不同,善惡既殊,禍福即異?!薄按蟮忠荒钇鹛?,即禍福之門?!?卷一)反映出宋儒心性修養說對道教善惡報應觀念的影響。
由于《太上感應篇》以禍福報應宣揚行善祛惡的道德觀念,在儒學士看來“有功輔教”(南宋陳天昌序),可以輔助政治,教化民俗,誘掖人心,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所以儒學士多好其書。該書在道教中影響更大,是道士日常習誦的重要經書之一。該書中作惡殃及子孫,是以家為善惡報應單位,稟承了古代“積善之家有余慶,積不善之家有余殃”的觀念;所謂積善成仙,積惡奪壽算,則與道教信仰結合起來,這兩種觀念貫穿于后來道教的勸善書。
上一篇:《天雨花》的主要內容,《天雨花》導讀
下一篇:《太平樂府》的主要內容,《太平樂府》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