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思潮、流派·接受美學
本世紀60年代以來流行于西方文壇的以讀者為研究中心的文學理論流派,它是繼實證主義文學研究 (文學的外部研究) 和形式主義文學理論 (文學的內部研究) 之后,興起于聯邦德國的、以現象學和解釋學為理論基礎、以人的接受實踐為依據的獨立自足的理論體系。以姚斯和伊瑟爾的理論為代表,《走向接受美學》(姚斯)、《閱讀活動》 (伊瑟爾) 為其經典性著作。
本世紀初的形式主義理論矯正了19世紀末實證主義的作家一作品批評,提倡作品本體批評,極端化為作品解剖學,接受美學則是對于這種理論的反撥,直接把批評的焦點轉移到讀者而推出的文學研究的一種新的范式。其理論建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關于本文問題。接受美學明確反對以“新批評”、結構主義為代表的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的本文中心論,認為任何文學本文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決定性的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個多層面的未完成的主觀性的圖式結構,其意義的實現要靠讀者通過閱讀使之具體化,即以讀者的感覺和知覺經驗將作品中的空白處填充起來,使本文的未定性得以確定,最終達致文學作品的實現。正如姚斯所講,本文存在于文學視野中,存在于時間系列中視野的不斷交替演化中,它不過是文學效應史中永無止境的顯現。這便是姚斯關于本文的歷史本質的觀點。伊瑟爾從另一角度指出本文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生成的,并因此賦予本文以動態的本質。在接受美學看來,文學作品是由具有未定性的文學本文及讀者閱讀過程中的具體化這兩極合璧而構成的,沒有讀者的閱讀,沒有讀者將本文具體化,本文只能是未完成的文學作品。與此相適應,接受美學將讀者對本文的具體化納入到文學作品的構成要素之中,提出讀者中心論。這是接受美學的又一理論建樹。接受理論認為讀者對本文的接受過程就是對本文的再創造過程,也是文學作品得以真正實現的過程,文學作品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的,強調讀者的能動作用,強調接受的主體性。據此,姚斯還闡述了新的文學史理論,認為文學史不應只對作家和作品作純客觀的分析和描述,而應研究一部作品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接受情況,使文學史成為文學本文的接受史,力圖建立一門完善的文學史學科。
總之,接受美學以讀者為主,以具體化為主,讀者的具體化是第一性的,未定性的本文是第二性的,以此與一般重視讀者欣賞和批評的文藝理論劃清了界限,形成自己的獨特體系。
接受美學雖然具有較大的唯心主義成分,但作為一種接受理論,它對于研究文學的欣賞和批評、讀者的審美教育乃至文學創作都具有很大的啟示性意義和借鑒價值。基于接受美學所存在的得與失兩個層面,其影響也趨向兩個極端。美國的讀者反應批評學派和法國的“新”新批評派片面地發展了接受美學的主觀性的唯心的一面,將本文的地位削弱以致取消,走向了一個極端。與此相反,以瑙曼等為代表的民主德國的接受美學則發展了姚斯和伊瑟爾的正確的一面,從馬克思關于生產和消費的理論出發,認為文學本文是一個具有決定性的結構,從而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美學體系。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鄉村音樂
下一篇:西方文學·貝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