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品匯》的主要內容,《唐詩品匯》導讀
《唐詩品匯》是唐代詩歌總集。明高棅編選。成書于洪武 二十六年(1393);洪武三十一年(1398)又編成《唐詩拾遺》,附于《品匯》之后。最早有明成化間陳煒刻本,后有明汪宗尼、汪季舒、陸允中、屠隆、張恂等校訂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汪宗尼校訂本影印出版。
高棅(1350—1423),一名廷禮,字彥恢,號漫士,福建長樂人。永樂初,自布衣征為翰林待詔,升典籍。工詩,與林鴻、鄭定、王偁等合稱“閩中十子”。著有《嘯臺集》20卷、《木天清氣集》14卷,今傳。
本書凡90卷,共選作者620人,詩5769首,分體編排,計五言古詩24卷,七言古詩13卷,五言絕句8卷(附六言絕句),七言絕句10卷,五言律詩15卷,五言排律11卷,七言律詩9卷?!妒斑z》10卷,錄作者61人,詩954首,亦分體編排。各種詩體,又分為九品: 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余響、旁流。“大略以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為接武,晚唐為正變、余響,方外異人等詩為旁流。間有一二成家特立與時異者,則不以世次拘之,如陳子昂與太白列在正宗,劉長卿、錢起、韋、柳與高、岑諸人同在名家者是也” (見本書 《凡例》)。
本書特色約有三點:
一、選錄作家作品比較全面。在此之前的唐詩總集,或只選一個時期,如 《國秀集》、《河岳英靈集》、《中興間氣集》等;或只選一個流派,如《篋中集》等;或只選一種詩體,如《唐詩鼓吹》等;或因某種原因而不選李、杜、韓、白之作,如《唐百家詩選》等。本書選錄了有唐近300年間600多位作家的6723首詩,諸體皆備,各個時期的名家名作,大都入選,大致能反映出唐代詩歌的全貌。但因編選者的偏見,取舍亦有不當之處,如權德輿詩選入30多首,而白居易詩僅錄28首,其《秦中吟》、《新樂府》竟一篇不采,《長恨歌》等名作亦未入選。至于誤收的情況,誠如 《四庫全書總目》所說:“康寶月、劉令嫻之類,或泛收六代;杜常、胡宿之類,或誤采宋人。”
二、明確地將唐代詩歌劃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南宋嚴羽《滄浪詩話》已提出“初唐體、盛唐體、大歷體、元和體、晚唐體”之說,但未能引起世人足夠的重視,故王士禛《香祖筆記》云:“宋、元論唐詩,不甚分初、盛、中、晚,故《三體》、《鼓吹》等集,率詳中、晚而略初、盛,覽之憒憒。楊士弘 《唐音》始稍區別,有正音,有余響,然猶未暢其說,聞有舛誤?!北緯?《滄浪詩話》與《唐音》的基礎上,進
一步明確地將唐詩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提出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名稱,并將初、盛、中、晚四個階段和正始、正宗、接武、余響等九品結合起來,這對于認識和探討唐詩的發展過程與演變規律,是很有益的,故其唐詩分期之說,至今仍常為研究者所沿用。應該說,這是高棅對唐詩的宏觀研究的一大貢獻。但他對九品的區分與論述,確有不當之處。如七古以李白為正宗,杜甫為大家;王士禛認為李、杜均應為大家(見《香祖筆記》),李慈銘則認為杜應為正宗,李應為大家(見《越縵堂讀書記》)。又如五七言絕句的繁榮,本是唐詩高潮的重要標志之一,但本書恰好是這兩種詩體既沒有 “大家”,也沒有 “名家”。
三、標舉盛唐,推崇李杜。本書上承嚴羽師盛唐而尊李杜之說,并體現 “閩中十子”詩必以盛唐為 “楷式”的主張,在選詩數量、排列位置、論述評價等方面,都竭力突出盛唐,尤突出李、杜。李詩入選274首,杜詩入選296首;李白被推為諸體之“正宗”,杜甫被尊為五古、七古、五律、五排、七律獨一無二的“大家”。此中雖有揚杜抑李之嫌,但總的說來,突出盛唐,尊崇李杜,還是有道理的;何況,這對救治宋末以來逶迤頹靡的詩風,實在是對癥的良藥。至于后來“前后七子”標榜“詩必盛唐”而一味摹擬復古,則不能歸咎于本書,如同消化不良者不能責怪美食宣傳者一樣。清錢謙益、葉燮等因反對 “七子” 而責難本書,實非公允之論。
此外,本書卷首附有詩人小傳、《歷代名公敘論》;書中許多作家作品之后,還臚列了一些前人的評論;詩中有關史實、地理等,亦間有簡注。凡此都有一定參考價值。本書成于明初,所據皆舊本,對校勘唐詩尤具有重要作用。
上一篇:《唐類函》的主要內容,《唐類函》導讀
下一篇:《唐詩紀事》的主要內容,《唐詩紀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