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羅昭諫集
詩文別集。八卷,其中詩四卷。別有詩集名《甲乙集》十卷、《補遺》一卷。唐羅隱撰。綜合《吳越備史》、《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及《直齋書錄解題》的記述,羅隱的著作有《甲乙集》十卷、《羅隱集》二十卷、《江東后集》十卷、《讒書》五卷、《吳越掌記集》三卷、《淮海寓言》等多種,但傳于今者不過《甲乙集》、《讒書》以及子部《兩同書》,其他諸集,均已散佚。今所見之《羅昭諫集》乃后人匯編而成的綜合本。《甲乙集》舊有明末毛晉汲古閣刻《唐人八家詩》本、清初席啟㝢《唐詩百名家全集》本,十卷外尚有補遺一卷。清仁宗嘉慶(1796—1820)中,黃丕烈獲見南宋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仁坊南陳氏書鋪本十卷,其事見《百宋一廛賦》注。《四部叢刊》影印者即此宋刊本,使此一珍本得以通行于世。此本宋槧舊本與毛氏汲古閣本相較,各有勝處,毛刻有一作某,而宋刻無之;而毛本有遜于宋刊者,則如瞿鏞所云,多有文字訛誤,皆可據宋刊以訂正,如:《詠繡》“洞房西室女綠勞”,“綠”實為“工”字之誤。《讒書》乃詩人行卷之作,“幾乎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魯迅《小品文的危機》),結果招致了“辱”和“困窮”。《讒書》五卷在宋代已難求,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即云“求之未獲”。歷元、明、清湮沒已久,直至嘉慶十一年(1806),黃丕烈獲一傳抄本。此抄本的祖本是明人顧從化所藏的元刊本,前有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東嘉黃真甫德弼序及紫陽山人方回跋。到明神宗萬歷(1573—1620)中,姚士粦將羅隱的作品重新加以輯校整理,才編成綜合本《羅昭諫集》五卷,或題作《羅昭諫江東集》,最后付屠中孚刻印。此本今北京圖書館有藏。《四庫全書》所收八卷本《羅昭諫集》則是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張瓚重輯的瑞榴堂刻本。此外,還有一個十四卷附補遺的舊抄本《羅昭諫集》,見載于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丁氏云:“與宋刻《甲乙集》合,前十卷皆詩,即出自宋本,其中字句頗有勝于汲古閣刻者。”由此可見,其收詩不比八卷本多。清宣宗道光四年(1824)吳墉重刻張瓚本,又增補一卷,仍未能盡搜羅隱遺著。今人雍文華校輯《羅隱集》,在此基礎上又有發現,最為完備,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發行。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續槜李詩系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美惡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