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美惡對待
古代詩學概念。語見清葉燮《原詩》:“大約對待之兩端,各有美有惡,非美惡有所偏于一者也。”對待,雙方并峙,相對而立,通常指矛盾而又互相依存的事物或對照鮮明的事物特征。葉燮認為,天下萬物和社會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可發現對待之義,如日月、寒暑、晝夜、生死、貴賤、貧富、高卑、上下、長短、遠近、新舊、大小、香臭、深淺、明暗等等。文學作品也具有不同的風格特征,如平奇、濃淡、巧拙、清濁等等。詩人的創作則有會通與異變、陳熟與生新的不同追求。凡此種種,都說明對待之義普遍存在,矛盾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文學創作中司空見慣的現象。葉燮與人論爭,堅持如下二點:其一,對待兩端,各有美惡。他反對在這個問題上簡單地是此非彼,完全以甲為美,全然以乙為惡;評價文學作品,將一種風格褒得完美無缺,而將另一種風格貶得全無是處;或者認為,詩歌創作只有追求新變才值得肯定,提倡復古則應該統統否定。葉燮認為這樣的態度和做法是不足取、不值得提倡的。“若主于一,而彼此交譏,則二俱有過。”任何片面的取舍,都將陷入偏頗。這對鼓勵和扶助多種詩歌風格的產生、發展,正確處理學古和求新、繼承和創造,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其二,對待兩端的美惡,并不是一成不變,始終如初,而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和補充兼濟的,“幽蘭得糞而肥,臭以成美;海木生香則萎,香反為惡”。又比如他認為,人皆以生為美,以死為惡;以富貴為美,以貧賤為惡,然而,盡忠而死與媚佞茍全,清貧鯁賤與濁富淫貴,其美惡又恰好換易了位置。詩歌創作也是如此,“陳熟”偏于擬古,“生新”偏于求變,假如學古不以新變為目的,新變不以學古為前提,都將成為偏失之見,只有“二者相濟,于陳中見新,生中得熟,方全其美”。他要求詩人采掇對待的兩端,使創作朝著“全美”的方向發展,這是古代文學批評史上一種卓越的見解。劉勰主張奇正相參,華實并茂。鐘嶸肯定“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詩品序》)。殷璠贊成“文質半取,風騷兩挾”(《河岳英靈集論》)。竟陵派提倡學古與寫心相結合。這些主張都包含著藝術辯證法因素。葉燮的論析與他們的意見在思想實質上保持著一致,而分析則非常深刻透辟,在藝術辯證法方面,又有超越前人之處,在古代美學史和文學批評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羅昭諫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羔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