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類·畫工圖景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石曼卿見此詞,使畫工彩繪之,作小景圖。(楊湜 《古今詞話》)
【詞例】
憶 余 杭
潘 閬
長憶西湖,盡日憑欄樓上望: 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笛聲依約蘆花里,白鳥成行忽驚起。別來閑整釣魚竿,思入水云寒。
【解析】楊湜這里強調的是 “詞情”和“畫意”兩個方面,“詞情”就是指作者在作品中表達了真摯的情感;“畫意”就是指作者對所攝取的景物,經過精心剪裁,宛然如畫,通過畫面來表達情感。蘇軾在評價王維時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道理也是一樣的。“詞情畫意”歷來是詞人們所極力追求的境界,象李煜的 《清平樂》(別來春半)、張先的 《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蘇軾的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等等也都是運用這種藝術技巧進行創作的成功之作。潘閬這首 《憶余杭》 由于詞情和畫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因此備受后人喜愛。
潘閬,字逍遙,為人狂放不羈,一生仕途多蹇。他曾浪跡西湖,留連那里秀麗山水,曾有《憶余杭》(別調 《酒泉子》)十首傳世。這首詞通過對西湖清秋時節湖上風光的描繪,寄托了詩人出世的情感。在桂子飄香的金秋之際,詩人并沒有寫通常人所關注的 “十里荷花”、“平湖秋月”,而是通過“盡日憑欄樓上望”時映入眼簾的幾組景觀,經過精心處理,組成了一幅和諧而又別具個性的畫面,饒有情致。
全詞景語并不多。上片的景語為:“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前者寫人物,三三兩兩的垂釣者在船上手揮長竿,悠閑自得; 后者點出時間是 “清秋”,顯然島嶼上樹木凋零,這是背景。西湖的風光四時不歇,春花秋月,風云雨雪,均令人賞心悅目。過片繼續描繪景物,筆換意連。如果說上片的兩句景語是從宏觀著筆,是泛覽的話,那么下片的 “笛聲依約蘆花里,白鳥成行忽驚起”則是從細微處落墨,是對事物的細膩捕捉。“依約”是隱約之意,“白鳥”即為白鷺。蘆花深處隱約傳來了笛聲,把棲息于草叢中的白鷺驚得成行飛起。二句既有動感,同時又富于色彩美。清秋時節的西湖湖水澄碧,而“蘆花”、“白鳥”又與之映襯,通過對比增強了畫面的色彩感。仔細玩味,這里有垂釣者,有漁舟,有島嶼,有笛聲,有蘆花,有白鷺,詩人充分調動視覺和聽覺器官,把人物、花鳥等等有機地安排在作品當中,構成一幅動靜相生而又淡雅的西湖清秋圖。
“詞情畫意”就意味著作品中的 “畫”不是工筆,而是寫意。潘閬這首詞中所描繪之景便是“寫意畫”,因為畫面里傾注了詩人的情感,亦即如王國維所說的是 “有我之境”。(《人間詞話》)我們知道潘閬在太宗朝由于王繼恩的推薦,被賜進士及第,旋授四門國子博士,后又因 “狂妄”的罪名被斥逐,從此漂泊他鄉。真宗朝雖蒙赦免,出任滁州參軍,但其內心所存留的陰影是抹不掉的。該詞中之景正寄遇了詩人的主觀之情。“長憶西湖”的 “長憶”正是說明西湖給他留下了極其鮮明而深刻的印象,西湖的優美環境正是理想的棲息之所,那 “三三兩兩釣魚舟”也正是詩人所向往的,“人看湖山儂看人”,(黃道會《西湖竹枝詞》)那漁翁般的生活方式不正可以引以為同調嗎? 而詩人所關注之 “景”再與現實生活相較: 一個清靜、高潔; 一個污濁、喧囂。這里也飽含了詩人的愛憎。結句“別來閑整垂釣竿,思入水云寒”正是把自己欲歸隱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別來”遙應 “長憶”,“垂釣竿”正合 “釣魚舟”,“思入水云寒”也恰好是猶豫后的抉擇。絲絲入扣,意境完整。
吳自牧 《夢梁錄》 卷十說:“且湖山之景,四時無窮,雖有畫工,莫能摹寫。”這是強調西湖的自然之美非人工所能描摹得出,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作為詞人的潘閬,卻于詞中再現了西湖的美——盡管是局部的美,而且活靈活現,這不能不令人擊節稱嘆。難怪石曼卿讓 “畫工彩繪之,作小景圖”。(《古今詞話》)就連集詩詞書畫于一身的蘇東坡竟把這首詞 “書之于玉堂屏風”,(同上) 從中不難看出這首詞的魅力。自古詠西湖的詞作甚多,也不乏佳作,但象潘閬這樣富于自己個性的作品尚不多見。
上一篇:寫景類·刻劃細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寫景類·栩栩欲活,饒具深致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