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借景寫愁》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言我憐君念故鄉而不得歸,人日梅柳,皆愁人之具也。(吳昌祺《刪訂唐詩解》)
【詩例】
人日寄杜二拾遺
高適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蕃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解析】
如何處理好景與情的關系,是中國古典詩作的一大關鍵,也是許多古典名篇成功的奧秘所在,更是中國歷代文論家反復探究的一個熱門話題。例如王夫之認為情與景之間最佳處理方式是互相體現、妙合無垠:“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情中景、景中情?!?《姜齋詩話》)吳喬則認為: “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唯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圍爐詩話》)王國維則認為景與情即物與我之間有兩種最基本的處理方式:“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人間詞話》) 以上諸說雖側重點不同,但有兩點是共同的:強調情景的交融,景要體現情、與情相配。詩例中所引的這首《人日寄杜二拾遺》亦是“借景寫愁”、情景交融。高適與杜甫是一對詩友,此時高適在蜀州任刺史,治所在今四川的崇慶縣,杜甫則在成都的草堂賦閑。正月初七(人日)這天,高適望著又發芽的柳條和滿枝春梅,哀憫起這位飄泊異鄉又一年,處于困頓之中的老友來,于是寫了這首詩見寄。詩中想象杜甫見了楊柳吐翠、梅花滿枝的初春景象,一定又會觸動思鄉之情,自己龍鐘老邁居然身居高位,比起才華蓋世卻窮愁潦倒的杜甫,實在慚愧不已。詩人的自責體現了他對有才之士不遇于世的不平,而對新春景象的描繪卻意在以景寫愁,表現他對老友的體貼和哀憫。從情景交融這個角度來看,還是很成功的,所以吳昌祺說:“人日梅柳,皆愁人之具也?!?/p>
其實,借景言情或借景言愁,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也是變化多端、不拘一格的。以唐詩而言,從情與景之間的位置來說,可以先描景、后言情,像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途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也可以先抒情、再描景,如戴叔倫《題三閭大夫廟》: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青”; 也可以前后描景,中間抒情,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還可以通篇描景,讓情暗寓于其中,如杜牧《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廓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此詩以俊俏明麗的筆調描繪出一幅江南水鄉春光圖,暗寓詩人對南朝統治者佞佛誤國的無限感慨。四句全是寫景,也全是抒情。另外,從景與情的對映關系來看,可以像吳喬所說的那樣:“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如杜甫的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葉商量細細開”、“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尋花絕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皆情樂則景樂。像柳宗元的“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墻”(《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刺史》);許渾的“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咸陽城西樓晚眺》),則是情哀則景哀。
但是,也可以用樂景襯哀情,以哀景襯樂情。如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痹娭械奶一魉⒅駱滹w泉,幽靜而美麗,但詩人卻因訪人不遇而愁緒滿懷,可以說是景樂而情哀。詩例中的《人日寄杜二拾遺》也屬此類:春天到了,稚柳吐翠、梅蕊新綻,景色是那么美好,但詩人卻因哀憫老友飄泊異鄉、有才難用而頓生愁緒,面對“柳條弄色”而“不忍見”,“梅花滿枝”也是“空斷腸”。至于杜甫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羌村》),則是用哀景襯樂。這種反襯往往能加深讀者的視覺印象,更好地發揮抒情效果,起到正面烘托渲染所起不到的作用。所以王夫之說:“以樂景襯哀,以哀景襯樂,一倍增其哀樂。” (《姜齋詩話》)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盡從景得》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妙于襯景》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