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倒賓作主》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題是《望山》,卻從不見山寫起,此倒賓作主之法也。“日日”二句疊上,“天事”二句啟下,后六句寫題,其用心處如此。(岳端《寒瘦集》)
【詩例】
望山
賈島
南山三十里,不見逾一旬。
冒雨時立望,望之如朋親。
虬龍一掬波,洗蕩千萬春。
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
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
陰霪一以掃,浩翠瀉國門。
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
誰家最好山,我愿為其鄰。
【解析】
“賓主”是中國古代畫論和文學批評理論一個概念術語,它被廣泛應用于討論和說明作品所描寫或表現對象的主次關系。畫分賓主,比如一幅山水畫,山水為其主,而云煙、樹石、人物、禽畜、樓觀則為其賓。山的長度和高度確定后,其它景物則需依一定比例遞縮,形成眾賓托主,而不是喧賓奪主。詩歌、散文、戲曲、小說創作中,作者也往往借助適當的主賓關系,來突出描敘對象的主要一方,同時又能收到繁響眾奏,而不是孤掌獨鳴的豐富的表達效果。盡管批評家對文學創作中主與賓的具體內涵有各自的理解,有的則因文體的不同而有特殊的含義,而有二點結論幾乎是一致的,那就是在二者關系上應當以賓扶主,主從分明;在具體操作的方法上應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望山》詩的主旨是表現對名山、好山的愛慕,借以寄托避俗之志,末二句“誰家最好山,我愿為其鄰”,將詩人內心思懷和盤托出。因此,望南山而見秀美景色,以動思遷之念,是本詩所要敘寫的主要內容。詩人避開直筆鋪敘的熟徑,開篇伊始,則曰“南山三十里,不見逾一旬”,此為一頓;接著寫雨中望山,見不清晰,此為二頓;然后寫淫雨連日,使人掃興生愁,此為三頓;最后才轉入正題,寫勁風驅云,朗日臨空,終算看清秀翠的山色,心生快意。岳端將這種先斂后縱,一波三折的作法稱之為“倒賓作主”,算是抓住了此詩的篇法特點。
作者運用詩歌和其它體裁進行文學創作,有時為了增添行文氣勢波瀾,更機智地烘托出作品中心意蘊所在的部分,往往在寫法上有意不按常規,而是采取欲揚先抑,欲明先暗,欲得先失,欲行先止等等手法,以奇制勝。倒賓作主按其實質而言,是上述藝術手法的一種具體表現。在《望山》詩里,詩人運用這一方法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先寫 “不見”,再寫“冒雨立望”以及雨中望山不清,偏又碰上“日日雨不斷”,經過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增加“望山”負面的厚度,使“賓”暫時居于支配的地位。然后詩人將筆鋒陡然一轉,雨止云散,南山突然清晰地聳立在眼前。這種久盼不得,一朝遂愿的欣喜,無疑比不遇波折,開門見山所引起的快感更加強烈且富有感染性。倒賓作主并不是喧賓奪主,而是通過強化“賓”最終以強化“主”,使賓主關系在更高的起點上達到新的協調。
這種倒賓作主的寫作手法在古詩中時有可見,下面舉幾個例子。王維樂府詩《老將行》,主要摹寫老將被棄置勿用的不平及其希求重新起用的幻望,這是整首作品的“主”。詩歌一開始,詩人用十行詩句形容這位老將青年時英勇善戰,功勛累累,此是作品的“賓”。由于“賓”的墊襯,老將暮年的不平和幻望就更自然,更強烈,也更感人。杜甫七律《客至》前四句:“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清楊倫評曰:“四句言無客至,亦不輕延客也。”(《杜詩鏡銓》)借助于以上句子的襯托,才更顯出詩人與這位客人交誼的深厚以及二人見面時的喜悅。倘若沒有前四句“賓”的映襯,詩歌表現的效果難免會受影響。宋張耒《出山》詩寫其不忍別山它走而又不得不出走的矛盾憂愁,詩歌開始不寫出山,偏寫遇山,“青山如君子,悅我非姿媚。相逢一開顏,便有論交意”,由此而轉入“今晨決然去,慘若執我袂”,方更見離別的凄傷哀感。以上例子都說明,倒賓作主作為一種有效的藝術手法,頗受詩人喜愛,它對于體物狀景,尤其是對表情達意,可以起到強化力度和深度,增進感染效果的作用。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借客尊主》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賓主對挑》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