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類·得騷怨之遺韻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 “厭鶯聲到枕” ……意致濃腴,得騷怨之遺韻。……張文潛稱其樂府,絕妙一世。幽索如屈宋,悲壯如蘇李,斷推此種。(黃蘇 《蓼園詞選》)
【詞例】
望 湘 人
春 思
賀 鑄
厭鶯聲到枕,花氣動簾,醉魂愁夢相半。被惜余薰,帶驚剩眼,幾許傷春春晚。淚竹痕鮮,佩蘭香老,湘天濃暖。記小江、風月佳時,屢約非煙游伴。
須信鸞弦易斷。奈云和再鼓,曲終人遠。認羅襪無蹤,舊處弄波清淺。青翰棹艤,白蘋洲畔。盡目臨皋飛觀。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歸來雙燕。
【解析】 自號慶湖遺老的賀鑄(字方回),為人 “豪爽精悍”,面色 “青黑而有英氣”。他才兼文武,為官頗有政績。但由于秉性剛直,“遇貴勢不肯為從諛”,“雖貴要權傾一時,小不中意,極口詆之無遺辭”。(《宋史·文苑傳》)因此,盡管賀鑄為孝惠皇后族孫,仍不能改變他屈居下僚的命運。晚年退居吳下(蘇州橫塘),“用不極其才而老”。不平的身世,喪妻的苦楚,(參見悼亡詞 《鷓鴣天》“思越人”)導致賀鑄詞極為沉郁婉約。 陳廷焯說:“方回胸中、眼中,另有一種傷心說不出處,全得力于楚騷而運以變化,允推神品。”(《白雨齋詞話》) 《望湘人》(春思)就是一首借美人香草而有所寄托的代表詞作。
上片作者極寫自己傷春懷人之感。“鶯聲到枕,花氣動簾”,本是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極美景象,作者在 《減字木蘭花》詞中曾有“多謝流鶯,欲別頻啼四五聲”句,可現在此句之上卻冠以“厭”字,下句又以“醉魂愁夢相半”道出,足見詞人的心情苦不堪言。賀鑄另有 《品令》辭曰:“求好夢,閑擁鴛鴦綺,恨啼鳥,喚人起。”“恨”與“厭”表達不同,實際意義是相通的。“被惜余薰”下三句,進而寫傷春懷人。人已去,物還在,懷春時節(jié),倍思情人。“帶驚剩眼”,是指“為伊消得人憔悴”,革帶常為之而移孔。“淚竹痕鮮”三句,是借湘妃淚竹、屈原佩蘭事,寫自己的哀哀情思。黃庭堅曾說過,“解道江南斷腸句,只今惟有賀方回。”此處可見一斑。“記小江、風月佳時,屢約非煙(指代情人)游伴”。上片以回憶過去與情人屢約游伴的美好時光收結,與今日人去樓空情景對照,“醉魂愁夢”便自然生成,“厭鶯聲到枕”也就不難理解。
下片作者深化自己眷戀相思之情。“須信鸞弦易斷”三句,言雖知琴弦易斷,有心操琴再鼓,然“曲終人遠”,知音難覓。“認羅襪無蹤,舊處弄波清淺”,言情人雖無影無蹤,不知去向,然舊地猶可認辨。作者借曹植 《洛神賦》 中“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之句,寫出情人的神韻和可愛。“青翰棹杈,白蘋洲畔,盡目臨皋飛觀”。青翰之舟、白蘋洲畔,過去都曾留下他倆相親相愛、情意綿綿的足跡,同時也是他倆依依不舍、難分難解的分手之處。故此,詞中作者極目遠望,望中有記,望中有憶,望中有盼,望中有思。“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歸來雙燕”。當詞中主人公正在為寄相思情書而犯愁的時候,幸遇雙燕歸來。作者 《木蘭花》 詞有“西風燕子會來時,好付小箋封淚帖。”傷心之時,托付雙燕聊寄相思,這是一種自我寬慰,也是一種自我解脫。全詞從“厭鶯”開始,又以“幸燕”結局,看似愁思已了,實質上愁更深、思更切。
對于該詞的主題,歷來眾說不一。最有代表性的有兩家。《宋詞選釋》 曰:“此詞但標題 ‘春思’,而 ‘鸞弦易斷’ 自來多詠悼亡,觀其《思越人》(亦名鷓鴣天、半死桐) 詞,‘頭白鴛鴦失伴飛’,等句,此詞當有望廬思人之感,非泛寫春思也”。作者賀鑄五十歲時喪妻,為此還寫有悼亡詞作《鷓鴣天》,凄苦動人。說 《望湘人》是為思念亡妻而作, 也是合情合理的。然而,黃了翁在讀此詞后,另有一番感慨。他在《蓼園詞評》 中說此詞“意致濃腴,得騷怨之遺韻。方回以孝惠皇后族孫,通判泗州,又倅太平州,退居吳下,自號慶湖居士。張文潛稱其樂府 ‘妙絕一世’、‘幽素如屈、宋,(屈原、宋玉代表騷體作者)悲壯如蘇、李,(蘇武、李陵代表傷別離的五言樂府作者)斷推此種。“清代黃氏與張耒(賀鑄同時人,字文潛)持同一看法,從賀鑄的政治遭遇角度出發(fā),認為 《望湘人》 詞是作者效屈原 《離騷》 比興寄托手法,借美人香草抒心中幽怨凄涼之傷情和思慕追求之理想。可謂深得離騷之遺韻。
上一篇:風格類·既閑婉又沉著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風格類·秾而不俗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