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匱書后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記載明崇禎朝和南明史事的紀傳體史書。明末清初張岱撰。張岱,(1597~1679),字宗子,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清兵南下,入剡溪山著書。文筆清新,時雜詼諧。在其自撰墓志銘中有“少為紈袴子弟,極愛繁華”及“好精舍、好美婢……”12“好”等文字。作品多寫山水景物。自明崇禎元年(1628)起,自行編著明史,取材截止于明熹宗末年,五易其稿,歷時27年,勒定成書,名《石匱書》。清康熙初年,在友人谷應泰處看到崇禎朝邸報,又續成后集。《石匱書后集》全書63卷(其中8卷有目無書),有《烈皇帝本紀》、《列皇后本紀》、《獻愍太子本紀》三本紀、《烈二王世家》、《明末五王世家》、《戚畹世家》三世家及五十七列傳。書中對袁崇煥、史可法、張煌言等抗清人物均立專傳,并予以頌揚。同時,大力宣揚忠于明朝的人物和事跡。撰有“死義”、“殉難”等列傳10余個,表現了對明朝無限懷念、眷戀的感情。但對農民起義軍卻極端仇視,誣蔑為“亂賊”、“逆賊”、“盜賊”,將李自成歸入“盜賊列傳”,即使如抗清名將李定國等也不為立傳。由于是當代人寫當代史,且采用部分少見資料,故此書對研究明末史實有一定參考價值。《石匱書后集》在清朝原為禁書,以鈔本流傳。乾隆二十年(1755)始有許景仁作序的初刻本。乾隆六十年有金烜再刻本。以后還有嘉慶二十五年朱文然刻本,興德十四年陳錦刻本,1918年紹興印刷局印本(此書線裝一冊,蔡元培作序)等。1959年中華書局用杭縣葉景葵卷庵藏書重新排印出版。
上一篇:《矛盾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碑傳集補》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