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美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著名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的《電影美學》1979年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何力譯,邵牧君校。作為電影美學專著,此書在電影藝術理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書從電影發展歷史、電影創作及鑒賞多角度闡述了電影的美學理論。自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在法國制成電影攝像機,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作為審美主體的電影批評家和觀眾對這門年輕的藝術,不斷有了新的感受和理解。電影區別于戲劇,一改戲劇觀眾始終看到整個場面的程式。使場景在畫面界限內發生多種變化,包括分鏡頭、改變拍攝角度、焦點及蒙太奇的運用。莎士比亞的劇作,皆因其語言使舞臺生輝。但是以視覺形象為主要特征的電影,尤其是有聲片,與戲劇截然不同,臺詞的作用應該是配合可視形象,給觀眾更充實、更深刻印象。此書作者認為,有聲片的出現,某種意義上講是電影藝術的退化。卓別林以其細膩傳神的藝術創造,使大師的許多無聲片成為不朽杰作。但有聲片畢竟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革新。因此,電影藝術如何利用聲音的藝術特性感染觀眾,是電影美學需要探討的問題。關于電影表演藝術中的美學理論,此書以格麗泰·嘉寶的表演為例,指出她不只是外在裝飾美,她生動表現所扮演角色的內心世界,使她感染了眾多觀眾而獲得世界聲譽。此書關于有聲電影的功過和電影藝術的特點等理論,至今仍受到電影研究學者的廣泛重視。
上一篇:《甲骨文合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畿輔通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