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類·回互賓主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用杜句而回互賓主,亦是 “翻”法。(邵淵耀 《環林評山中白云詞》卷五)
【詞例】
壺 中 天
送趙壽父歸慶元
張 炎
奚囊謝屐。向芙蓉城下,口口游歷。江上沙鷗何所似,白發飄飄行客。曠海乘風,長波垂釣,欲把珊瑚拂。近來楊柳,卻憐渾是秋色。日暮空想佳人,楚芳難贈,煙水分明隔。老病孤舟天地里,惟有歌聲消得。故國荒城,斜陽古道,可奈花狼藉。他時一笑,似曾何處相識。
【解析】 “主”和 “賓”的關系,即 “主體”和 “客體”、“抒情”和 “寫景”的關系。詞的傳統表現藝術是借景抒情,前人所謂 “以主待賓”之法就是強調在作品中以表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攝取客觀景物,使之成為主賓相融的佳作。但這種表現藝術的運用,在不同的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回互賓主” 即是這種藝術表現的變化翻新之一。所謂 “回互賓主” 是詞中賓主回環交錯使用的藝術表現手法。詞中無論抒情、寫景、敘事均有主有賓。王夫之在 《薑齋詩話》 卷下中說:“詩文俱有賓主,無主之賓,謂之烏合。俗論以比為賓,以賦為主; 以反為賓,以正為主,皆塾師賺童子死法耳。立一主以待賓,賓無非主之賓者,乃俱有情而相浹洽。”按詞中常例,主和賓始終意象分明,關系清楚,往往依照時間、空間、情感、事件的自然順序而布局謀篇,結構章法,但亦有例外。如張炎的這首 《壺中天》 即采用主賓回環交錯的藝術手法。
這首詞是張炎 “送趙壽父歸慶元 (今浙江甌海)”的送別之作。上闋以趙壽父為主,用第一人稱的手法寫趙氏歸慶元之后的情趣和行止。其裝束是 “奚囊謝屐”;其行蹤是江上 “飄飄行客”;其情趣是 “乘風”“垂釣”,描繪了一個襟懷淡泊、留連煙水、怡情養性的形象。上闋以“江上沙鷗”為賓,用沙鷗棲無定所的特征來比喻趙壽父“飄飄行客”的行止,主賓極為分明,關系極為清楚。下闋則用賓主回環交錯的手法寫張炎在趙壽父離去之后的思念。一寫“煙水”迢迢,音訊難通,日暮黃昏之際思念最為殷切。二寫在得不到故人音訊“親朋無一字”的情況下,自己只能“老病孤舟天地里,惟有歌聲消得”,以歌樂消愁了。三寫今日分手之地,其情其景其地其事,他時相會一定記憶猶新,似曾相識啊! 下闋的表現藝術卻與上闋不同,以“老病孤舟天地里”的形象 (即作者自己)為主,以“日暮空想”的“佳人”(即壽父) 為賓,立意謀篇的關鍵全在“老病孤舟天地里”一語之用事。杜甫 《登岳陽樓》詩云:“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邵淵耀所謂“用杜句而回互賓主”即是指用此詩之事。上闋以趙為主,下闋則變為作者為主,賓主之位置已“回互”,即變主為賓了。這種“回互”其妙有四: 突出主題,其妙一也; 由近及遠,其妙二也; 由實及虛,其妙三也; 章法多變,其妙四也。此“四妙”只是“用杜句而回互賓主”之妙。在這“四妙”之外,還有“翻”法亦是一妙。所謂“翻”法是指“老病孤舟天地里,惟有歌聲消得”是從杜詩“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翻新出奇的創造而言。“孤舟”在“天地里”,顯然是化用“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老病孤舟”“惟有歌聲消得”,顯然是從“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二語中翻出新意的。張炎在 《詞源》 卷下 《用事》 中說:“詞用事最難,要體認著題,融化不澀。如東坡《永遇樂》 云:‘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用張建封事。白石《疏影》云:‘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用壽陽事。又云:‘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環珮月下歸來,化作此花幽獨’。用少陵詩,此皆用事,不為事所使。”張炎 《壺中天》 下闋用事亦“不為事所使”是他自己這一理論的實踐。宋楊守齋 《作詞五要》 亦有這方面的論述:“第五要立新意。若用前人詩詞意為之,則蹈襲無足奇者。須自作不經人道語,或翻前人意,便覺出奇。”張炎“老病孤舟天地里,惟有歌聲消得。”便是“翻前人意,便覺出奇”的妙筆。
上一篇:結構類·過變再提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結構類·回環絕妙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