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坊巷志稿》的主要內容,《京師坊巷志稿》導讀
《京師坊巷志稿》是清末學者朱一新和繆荃孫纂輯的一部專門記述并考證北京坊巷的志書,是 《順天府志》的組成部分。以內容相對獨立,有一定價值,遂單獨印行。
朱一新(1845—1894),字蓉生,號鼎甫,浙江義烏人。其父為壽昌縣學教諭,特旨賞國子監學正銜。工詩文,生二子,一新居長。咸豐十年,避亂山中,年19補縣學生,侍郎徐壽衡亟賞之。同治庚午(1870)與弟懷新同舉于浙江鄉試。后兩應禮部試,為內閣中書舍人。光緒丙子 (1876) 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乙酉(1885)為湖北鄉試副考官。后遷陜西道監察御史。以母疾乞歸。此外,還任過肇慶端溪、廣州廣雅書院山長。著作有 《無邪堂答問》、《漢書管見》、《佩弦齋詩文雜著》等。繆荃孫字炎之,一字筱珊,晚號藝風,生于道光二十四年 (1844),卒于民國八年 (1919),享年75歲。光緒進士,歷任京師學監、翰林院編修,清史館總纂等職。曾主講于南箐、濼源、鐘山等書院。精通版本目錄之學,有《藝風堂文集》、《遼文存》、《續碑傳集》、《藕香拾零》、《金石目》等學術著作,還從事過編志活動,《順天府志》即為其與朱一新等共同編纂。
光緒五年(1879)吏部尚書萬文敏、順天府尹周小棠倡議纂修《順天府志》,延聘繆荃孫、朱一新參加編纂。其中《坊巷志》部分就是由2人編寫的。《順天府志》全書130卷,《坊巷志》是其中的第13卷和第14卷。“兩君紬書東觀,侍彥西園,七略四部,流別甄微,郢握隨掌。淹伊專玩,共膺美選,述成此著。創始斷心,妙▯源貫。凡夫公私載籍,鈔刊秘冊,洞若觀火。”他們以 “《東西城坊考》為法,依地類纂,分為兩卷,學人以為名志。志成之后,時有增補。”此書光緒五年(1879)十月開始編纂,十一年完稿,十二年刊刻。獨立成書時名為 《京師坊巷志稿》。
光緒三十一年(1905)冬,本書由吳興劉承幹重行修訂校補印行。因為初版印行之后的20多年間,經過庚子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西城之旃擅寺、各胡同,均被燒毀。又因新政學堂、兵場率占民居,民政部悉改舊名,內務部開辟馬路,連甍接棟,拆毀一空,阡陌寬廣,車馬駢集,而舊時之京師已大改觀矣。”修訂后的 《京師坊巷志稿》,原為10卷,主要工作是“考其未確者,補其已失者”。對20多年間發生的新情況也進行了補正。本書按地區分卷記述各地坊巷情況。卷1記皇城東區,卷2記內城南城,卷3記宣武門外,卷4記內城東城,卷5記內城西城,卷6記內城北城,卷7記外城中城,卷8記外城南城,卷9記外城西城,卷10記外城北城。每卷都對各區的牌坊、胡同作了詳細考證與介紹。寫得原原本本,引經據典,詳其源流演變。
本書初版于光緒十二年 (1886),光緒三十一年(1905) 重新修訂再版。最新版本為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鉛印本。前有朱一新的《序言》,《序言》說:志坊巷“規制之沿革,習俗之隆窳,民生之息耗,則又考古鏡今者之淵海矣。”他認為官署衙門,志中已有記載,故于此《坊巷志》中,僅 “標其綱要,補其闕遺,抑亦志地者所不廢。”至于 “閭巷叢祠,王侯甲第,郡國計事之所萃,寓公篇詠之所傳,……略仿宋氏 《長安志》例,悉加甄錄。惟流連景光之作,概無取焉。”由于此書全面記述了北京的坊巷及掌故傳說,對了解北京歷史上的情況甚有參考作用。
上一篇:《京城全圖》的主要內容,《京城全圖》導讀
下一篇:《京本通俗小說》的主要內容,《京本通俗小說》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