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艷史》簡介|鑒賞
明代通俗長篇歷史小說。全稱《新鐫全像通俗演義隋煬帝艷史》。八卷四十回。題“齊東野人編演”, “不經先生批評”。存明崇禎人瑞堂刊本。另有清覆刻本。解放后,長江文藝出版社于一九八五年九月排印出版此書。
小說敘述煬帝害兄弒父謀得帝位后,沉湎酒色,荒淫無度。為了恣意游樂,他不惜勞民傷財,大興土木,起東都,筑西苑,建行宮,開運河,修長城,辟馳道,連年征役不息,嚴重破壞生產,弄得“內帑外庫,俱已空虛,天下的百姓膏血已盡”,“哭聲遍野,怨氣沖天”,導致“干戈四起,盜賊蜂生”,兩京殘破,最后被寵臣縊死,江山改姓易主。其中如寫他巡幸江都時,嫌“旱路勞攘辛苦,帶不盡宮中妃妾”,改由水道, “一路上逍遙游覽而去”,便決定開掘運河,下令“天下人夫,自十五以上,五十以下,皆要赴工,如有隱匿者誅三族”,征得民工丁夫五百四十三萬余人。但到了開河竣工之日,死亡人數達三百萬之多。及在揚州建造“有一十二重臺閣,二十四座亭池,三十六間秘室,七十二處幽房,一百零八所雕闈,三百六十五層繡闥。還有無數的曲檻回廊,還有許多的朱欄翠幌,內中千門萬戶,都是婉轉相通,逶迤相接”的所謂“迷樓”。如此龐大而工巧的工程,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把一個府庫都調得干干凈凈,天下的骨髓都刮完了”。作者在這里充分暴露了煬帝荒淫無恥的生活,也揭示了他葬送隋朝天下的惡果。這是本書的思想精華所在。
小說還揭露了一班權貴佞臣也起著加速亡隋的作用。煬帝之所以能登基,完全是由于越國公楊素弄權的結果。他繼位之后,虞世基、裴矩、宇文達、宇文愷、封德彝之流,各自為了高官厚祿,競向煬帝獻諛獻媚,投其所好,為他“這里起宮,那里蓋殿,東京方成,又造西苑;長城剛了,又動河工”等等。淮河疏通后,丞相宇文達向煬帝獻計,造頭號龍舟十只,二號龍舟五百只,雜船一萬只,并推薦由黃門侍郎王弘負責督造。王弘強向百姓攤派,耗費了無數錢糧,把龍舟造得精工富麗,金碧輝煌。煬帝看了龍舟喜不勝收,排宴慶功。王弘又提出選取一千名十五六歲的柔媚少女充作“殿腳女”,有風持楫繞船而坐,無風牽纜而行,所謂“蛾眉作隊,粉黛成行”。這種荒唐的建議卻被煬帝稱作“深得朕心”。當然,朝廷也不乏忠良之士,如高熲、賀若弼、段文振、許善心等,只因直言敢諫,先后遭殺或貶。立于朝綱的都是些不義之輩,亡國就勢在難免。
導致隋朝如此短命的又一個原因是,那些奉命督造各項工程的酷吏贓官,趁機勒索百姓,恣意殘殺丁夫,逼得民眾無法生存,鋌而走險。如王弘督造龍舟雜船,“沒有什么善處之法,只是一味嚴刑重法,追逼眾百姓的膏血”。窮苦百姓“禁不得今日拷,明日打,死亡相繼,江淮這一帶地方被弄得十室九空”。尤其是開河都護麻叔謀,他不僅貪婪暴戾,而且有吃“羊羔”的嗜好,覺得“小孩子的滋味甚美”,前后吃了三五千個孩子。從寧陵到睢縣數縣, “處處含冤,村村抱怨”,紛紛告到縣衙京城,均被隱匿不查,還問罪于百姓。官逼就民反,沖擊著隋朝的統治。
通過以上透視,不難明白書名“艷史”,并不是著重描寫煬帝的荒淫生活,以供人欣賞,而是借助他的風流韻事,表示了作者對昏君淫主痛惡,對窮苦百姓同情,褒貶愛憎,涇渭分明。就是觸及到煬帝的艷情軼事,也能把握分寸,可謂“艷”而不“露”。所以不能視此書為誨淫之作,正如《凡例》所云“方之宣淫等書,不啻天壤”。應該說,它是有著一定社會功能的文學作品。然此小說也帶有較濃的鬼神迷信、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的色彩。又如“會花蔭妥娘邀寵,舞后庭麗華索詩”、 “任意車處女試春,烏銅屏美人照艷”等章節,描寫得濃淡失調,稍覺隱露不當。
小說以一朝興亡為線索,以煬帝為中心,舉凡大的事件,無不取于史實,旁及韓偓的《迷樓記》、 《海山記》、 《開河記》諸書, “并不巧借一事,妄設一語,以滋世人之惑” (《凡例》開篇)。所以“艷史”一書,“雖云小說,然引用故實” (同上),不同于那些“杜撰無稽,反亂人視聽” (同上)的野史諸書,可增加讀者的歷史知識。這是本書表現方面的一個特點。
另一個特色,小說雖“悉尊正史”,兼及野史傳說,但所表現的事件,是經過選擇、提煉的,因而小說的主題明確,中心突出,敘事寫人細膩、生動。至于書中眾多的詩詞賦曲,大都有鮮明的傾向性,刺事砭人,譏諷規諫,為作品增添了不少思想光輝,頗有價值。
其三,小說的文勢淋漓酣暢,鄭振鐸曾稱之為一部“盛水不漏的大著作”。
藝術上也存在某些問題,如有的人物形象顯得單薄,語言缺乏個性化,筆墨不夠簡練等。
《隋煬帝艷史》對清初褚人獲所著的《隋唐演義》,影響頗大。褚作雖然是根據《隋唐兩朝志傳》、 《隋史遺文》、 《隋煬帝艷史》等改編成書的,但其中敷演隋煬帝佚蕩亡國的部分,多從《隋煬帝艷史》因襲而來。或許出于書名“艷史”之故,本書容易被人誤解為“淫書”,因此自問世以來,流傳不廣,在文學史上也沒有立錐之地。如今,我們應當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
上一篇:《隋唐演義》簡介|鑒賞
下一篇:《集詠樓》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