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流派并稱論·元和體
予始與樂天同校秘書,前后多以詩章相贈答。會予譴椽江陵,樂天猶在翰林,寄與百韻律體及雜體,前后數十軸。是后,各佐江、通,復相酬寄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效,競作新詞,自謂為“元和詩”。(元稹 《白氏長慶集序》)
某始自御史府謫官于外,今十余年矣。閑誕無事,遂用力于詩章,日益月滋,有詩百千余首。其間感物寓意可備矇瞽之諷達者有之,詞直氣粗,罪戾是懼,固不敢陳露于人;惟杯酒光景間屢為小碎篇章,以自吟暢,然以為律體卑庳,格力不揚,茍無姿態,則陷流俗,常欲得思深語近,韻律調新,屬對無差,而風情自遠,然而病未能也。江湘間多有新進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從而失之,遂至于支離褊淺之詞,皆自謂為元和詩體。(同上)
某又與同門生白居易友善。居易雅能為詩,就中愛驅駕文字,窮極聲韻,或為千言,或為五百言律詩,以相投寄。小生自審不能有以過之,往往戲排舊韻,別創新詞,名為次韻相酬,蓋欲以難相挑耳。江湘間為詩者復相效,力或不足,則至于顛倒語言,重復首尾,韻同意等,不異前篇,亦自謂為元和詩體。而司文者考變雅之由,往往歸咎于某,嘗以為雕蟲小事,不足自明。(元稹《上令狐相公詩啟》)
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樂天、孟東野歌詞,天下宗匠,謂之元和體。(張洎《張司業詩集序》)
元和已后,為文筆則學奇詭于韓愈,學苦澀于樊宗師,歌行則學流蕩于張籍,詩章則學矯激于孟郊,學淺切于白居易,學淫靡于元稹,俱名為“元和體” (李肇《唐國史補》卷下)
若元相國、白尚書擅名一時,天下稱為“元白”,學者翕翕,號“元和詩”。(顧陶 《唐詩類選后序》)
(稹) 與太原白居易友善,工為詩,善狀詠風態物色,當時言詩者稱“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閭閻下俚,悉傳諷之,號為“元和體”。(《舊唐書·元稹傳》)
李玨奏曰:……臣聞憲宗為詩,格合前古,當時輕薄之徒,摛章繪句,聱牙崛奇,譏諷時事,爾后鼓扇名聲,謂之“元和體”。(王讜《唐語林》卷二)
稹尤長于詩,與白居易名相埒,天下傳諷,號“元和體”,往往播樂府。(《新唐書·元稹傳》)
元和體:元白諸公。(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
(張) 籍性狷急,為詩長于樂府,多警句。元和中與白樂天、孟東野相酬唱,天下宗之,謂之“元和體”云。(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一七)
自李、杜之后,風雅道喪。至元和中葉,元、白歌詩為海內宗匠,謂之“元和體”,病格稍振,無愧洪河砥柱也。(辛文房 《唐才子傳》卷五)
自韓愈至元稹十三子 (按指韓愈、孟郊、賈島、姚合、周賀、李賀、盧仝、劉叉、馬異、張籍、王建、白居易、元稹)為“元和體”。(許學夷《詩源辯體·世次》)
東坡云:“詩至杜子美一變。按大歷之時,李、杜詩格未行,至元和、長慶始變,此亦文字一大關也。然當時以和韻長篇為元和體。若以時代言,則韓、孟、劉、柳、韋左司、李長吉、盧玉川,皆詩人之赫赫者也。(馮班《鈍吟雜錄》卷五 《嚴氏糾謬》)
《國史補》:“元和以后,為文筆則學奇詭于韓愈,學苦澀于樊宗師,歌行則學流蕩于張籍,詩章則學矯激于孟郊,學淺切于白居易,學淫靡于元稹,俱名為元和體。大抵天寶之風尚黨,大歷之風尚浮,貞元之風尚蕩,元和之風尚怪也。”此固當時文人相輕之論,然可與柳子厚《毛穎傳后題》“不能舉其辭而獨大笑以為怪”語相證。天寶之風尚黨,殆指蕭、李諸人言之。大歷之浮,則十才子當之矣。(沈增植 《海日樓札叢》)
上一篇:唐詩·流派并稱論·儲王
下一篇:唐詩·流派并稱論·元白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