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離子》簡介|鑒賞
文言寓言體小說集,元明之際著名文人劉基撰。本書寫于元順帝前期,公元一三四○年左右,時作者棄官歸隱家鄉(xiāng)青田。據吳從善《郁離子序》說,明初有龍泉章氏刻本,但未見諸家著錄。上下卷,現存主要版本有:明成化《誠意伯劉先生文集》本,共十八篇,訛脫最少;嘉靖年間所刻單行本;隆慶元年依嘉靖本翻刻,為隆慶本(《四部叢刊》據以影印);清嘉慶《學津討原》本;光緒二十六年浙江書局重刊本;一九八一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筆記叢書》本等。
《郁離子》是元末社會的縮影,它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那段歷史時期的各種社會問題,告訴讀者蒙元統(tǒng)治已無可救藥,政治反動,軍紀腐敗,經濟形勢更為不妙,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稅收銳減,國庫空虛,一切都已到達總崩潰的邊緣。本書以犀利的筆觸,無情地鞭撻了歷代著名昏君、暴君如殷紂、周厲、衛(wèi)懿、吳王夫差和楚懷王等。間接告訴人們,造成元末如此局面的罪惡根源,就是衰朽已極的蒙元政府和元順帝。作者又在《術使》篇中,通過眾狙的反抗和殘暴統(tǒng)治者狙公“卒餒而死”的經過,有意無意暗示了起義者只有走不合作的道路,推翻反動的蒙元統(tǒng)治才行,任何妥協求“全”的辦法都行不通。可以相信,像《術使》之類的寓言故事,對于已起和將起的農民起義軍,是有著啟發(fā)和鼓動作用的。在元末,階級矛盾和種族矛盾非常尖銳的情況下,一個曾任政府地方官職的退隱者,居然有這樣的見識和膽略是難能可貴的。
此外,本書部分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嘲笑、針砭了社會上存在的落后的思想意識(如敬神信鬼、言而無信等),也揭示、批評了某些社會成員存在的并不高尚的習氣和品質;還有一些作品則表露了劉本人的政治理想、處世態(tài)度和哲學觀點。以上一切都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這一段比較特殊的歷史時期。
《郁離子》綜合了先秦的哲理寓言和唐宋諷刺寓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物喻人,以小擬大,以淺近易曉的事例來說明普遍、深刻的道理。篇幅不長,故事性和趣味性都比較強。初一看,只覺全書似在寫古,述古人,道古事;稍加品味,就知道作者意在翻新,形象闡釋劉基的高于時代的思想。如上舉《術使》篇就是如此,這個故事的原型是莊子寓言“狙公賦芧”,但劉基并未受到束縛,而注入了全新的思想。又如《千里馬》的故事:
郁離子之馬孳得駃騠焉。人曰:“是千里馬也,必致諸內廄。”郁離子悅從之。至京師,天子使太仆閱《方貢》,曰:“馬則良矣,然非冀產也。”置之于外牧。
故事用千里馬的不幸遭遇,比喻才智之士終不見用,寫得比較形象、深刻。千里馬的題材, 前人頗喜運用,如《列子·說符》“九方皋相馬”;《戰(zhàn)國策》“驥遇伯樂”、“買駿骨”;韓愈《馬說》等都是。劉基這篇卻沒有停留在有千里馬而不識這一點上,而是面對異族統(tǒng)治、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的現實,向人們揭露,蒙古統(tǒng)治者雖能識得人才,卻往往因為民族歧視政策,而不重用非蒙古族人才,這比不識馬而不用馬(不識才而不用才)更糟糕。
諷刺寓言一般有著幽默詼諧特點,是高一層次的笑話。本書有些寓言語涉譏刺,滑稽有趣,讓人愛不釋手。如《石羊先生》中有一故事道:
趙王之太子病,召醫(yī)緩。醫(yī)緩至,曰:“病革矣,非萬金之藥弗可!”問之,曰:“是必得代之赭、荊之玉、岣嶁之沙,禺同青蛉之空曾青,昆侖之紫白英、合浦之珠、蜀之犀、三韓之寶龜、毉無閭之珣、玕、琪,合汞鉛而煉之。一年而和,二年而成,三年而金粟生,則取而埋諸土中,又三年而服之,斯可以起矣。”淳于公聞而笑之曰: “誠哉,所謂醫(yī)緩矣。” (卷上)
生活中并不存在這樣的“醫(yī)緩”慢郎中,作者集中筆墨,運用夸張等藝術手段,塑造出這樣一個“醫(yī)緩”形象,人們并不因為作者過甚其辭而不能接受(這說明作品并沒有夸張失度);相反,在一笑以后會引起思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活中,諸如此類的江湖騙子難道還少嗎?這就是“醫(yī)緩”這一藝術形象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作者年少登科, 但宦途不順,只作過幾任地方小官,且一再遭到貶黜。作者如此奄蹇的命運(僅指元順帝朝,跟隨朱元璋以后則是另一回事),反使他有機會接觸社會,了解各地風俗民情,也有可能學習民間藝人的多種表現手法;再加以作者淵博的知識,熟練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因此能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要求,靈活多變地創(chuàng)作:有的作品象是有勸誡意味的歷史故事;有的如富有喜劇情節(jié)的戲劇片斷;有的則象隨物賦形的藝術小品。寓言體小說到了劉基的手里,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和提高。但是《郁離子》中有些寓言過于偏重議論和說教,缺乏生動性、形象性;個別篇章拖沓、雷同,語言古奧、晦澀,讀后往往印象模糊,感染力弱,這些都是不足之處。
《郁離子》問世以后,人們評價頗高。如清之劉熙載認為是唐宋以后的子書中,“窮極精奧”,“因淺見深”,而且“頗有實用(價值)”的著述(《藝概》)。明清時期的一些寓言體散文故事、雜文等等,都受到它的影響。
上一篇:《述異記》簡介|鑒賞
下一篇:《都是幻》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