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簡介|鑒賞
自述性散記。清沈復(1763—1838前后)撰,參見附錄小傳。全書六卷,卷各一篇。約在同治十三年(1874)楊引傳在蘇州書攤購得作者手稿,僅存前四卷。光緒三年(1877)前后,由王韜、楊引傳等輯入《獨悟庵叢鈔》一書,由上海申報館排印,收入《申報館叢書》。稍后,黃摩西又在其主辦的《雁來紅》雜志上全文發表,翻印者漸多。以上都是四卷殘本。民國初年,王文濡在上海進步書局輯成大型文言小說叢書《說庫》,也將本書收入,卻是六卷完本。據考,補入的后二卷系偽作。補寫者當是王文濡或其所囑托的人(參見鄭逸梅《清娛漫筆》等書) 。 此后,較為重要的版本有1923年俞平伯校點本、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小說史料叢書》本等。198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也將偽續收入, 以供參考。
本書雖為第一人稱自述體散記,但情節和描寫頗具小說韻味,不少人都做為廣義的文言小說來閱讀和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做為“小說史料”加以印行。作者思想開通, 很少道學氣,全書總的傾向是進步的。
第一篇《閨房記樂》。主要記作者與其妻子陳蕓自定婚前后直至婚后一段時間內, 互相愛戀,情投意合的情景。 筆墨生動,情態宛然。他們都出身于蘇州城內的小康之家,具有較高的文化教養。二人互相引為知己,思想情趣往往有背離正統和封建習俗之處。夫妻間親密無間處,往往也不避人。 “家庭之內,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問曰: ‘何處去?’私心忒忒,如恐旁人見之者。實則同行并坐,初猶避人,久則不以為意。蕓或與人坐談,見余至,必起立,偏挪其身,余就而并焉?!钡诙堕e情記趣》。主要記述沈陳夫婦二人對于花卉、 園林等景物、藝術的愛好。他們寄居在朋友家的蕭爽樓時,有“四忌”、“四取”。四忌是“談官宦升遷,公廨時事,八股時文,看牌擲色。”四取是“慷慨豪爽,風流蘊藉, 落拓不羈, 澄靜緘默?!狈从沉怂麄優槿颂幨赖姆凑y傾向。 第三篇《坎坷記愁》。主要記述沈氏夫婦由于不得父母家人之心,逐漸貧困潦倒以至于家破人亡、生離死別的情形。陳蕓單純率真,言行往往不加檢點,加上追求個性自由的生活態度, 引起公婆的惱恨, 以至于幾次以“不賢不孝”的罪名被逐。而沈復是不肯拋棄自己的“閨中良友”的。這樣,二人便陷入了顛沛流離、生計艱難的困境。最后一次離家時,陳蕓因失血癥已病入膏肓,不得不將十四歲的女兒送人做了童養媳,十二歲的兒也當了學徒工。在顛簸中,陳蕓病情日益惡化。接著,沈復的父親和兒子也相繼死亡,因兄弟不和,他便剩下了孑然一身。后來,因入石韞玉之幕,方有了轉機。以上三篇,內容連貫,好象一氣呵成,可以做為陳蕓生前沈陳夫婦的合傳來讀。第四篇《浪游記快》。主要寫沈復做為一個幕賓隨宦漫游各地觀山樂水的情趣,也反映了某些人情世態。開頭說: “余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故名勝所在貴乎心得,有名勝而不覺其佳者,有非名勝而反以為妙者。”可以見出他的獨特的審美眼光和文學藝術家的氣質。 第五篇《中山記歷》。原記作者做為隨員出使琉球的經歷。據考,現在的文字是據當時使臣的日記等資料敷衍而成的。第六篇《養生記道》。管貽萼題詩說: “白雪黃芽說有無,指歸性命未全虛。養生從此留真訣,休向嫏嬛問素書?!笨梢娖鋬热莨8拧,F今的文字是掇拾佛道兩家的養生學說和某些文人談論養生的詩文拼湊而成。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沈陳兩人感情率真,是帶有追求個性自由色彩的人物。這與當時的人道主義社會思潮是相一致的。但平心而論,他們的生活態度帶有所謂魏晉風度,忘情于詩酒林泉,而較少關心整個社會,因此,其反封建的程度是有限的,還算不上是“叛逆”。盡管如此,他們也不見容于社會,終于演成悲劇。由此可見,當時的正統觀念和封建禮法的反人道的“吃人”本質。本書反映了當時中下層知識分子悲慘遭遇的一個側面,象陳蕓這樣的才女被當時的社會所埋沒、所吞噬,也是一個普遍現象。書中的某些內容,與當時的《儒林外史》、 《紅樓夢》、《西清散記》、《耳食錄》等書,可以互相印證,互相補充。
本書語言清新樸素,能把作者自己的真心實情坦露給讀者,毫無道學的虛偽氣和矯揉造作之處。人物描寫也頗見功力,不僅幾個主要人物寫得栩栩如生,風致宛然,就是一些出場不多的次要人物,雖然著墨不多,往往也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作者描寫人物,主要著力于生活細節的渲染,重在傳神。既能寫出人物的性格,也能寫出人物的情態和心態。這里再引兩小段描寫心態的, 以見一斑。
及登舟解纜,正當桃李爭妍之候,而余則恍同林鳥失群,天地異色。
入房,蕓起相迎,握手未通片語,而兩人魂魄恍恍然化煙成霧,覺耳中惺然一響,不知更有此身矣。
前者寫新婚初別時的感受,后者寫別后重逢時的感受。這種切身的真實體驗,是別人所不曾寫也寫不出來的。在結構上,每篇都有一個主題,大體上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或者以類相從,但寫的絕大多數是不相連屬的生活瑣事,只是偶而前后有些照應。所以,這種結構似在有意無意之間,若有若無,達到了那種“無技巧的技巧”的高境界。
總之,本書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是當時的散文(或小說)的上乘之作。
上一篇:《濟顛語錄》簡介|鑒賞
下一篇:《海公小紅袍全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