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顛語錄》簡介|鑒賞
明代白話長篇小說。 全稱《錢塘漁隱濟顛禪師語錄》,凡一卷,不分回。從文中稱宋朝為“大宋”、官職地名多為宋代稱謂、文字粗樸且多用宋元俗語等情況看,可能是宋代流傳至明代的說話人所用的底本。現知最早有明隆慶三年刊本,題“仁和沈孟柈述”,有像、贊,藏日本內閣文庫。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三教偶拈》中的《濟顛羅漢凈慈寺顯圣記》的內容與此大致相同。國內有明崇禎本和清乾隆本,又有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明清平話小說選》排印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古本平話小說集》排印本,然均無作者題署。
書敘濟公為南宋天臺山國清寺紫腳羅漢轉世,天臺縣李茂春之子,俗名修元。十八歲時父母雙亡,投杭州靈隱寺遠瞎堂長老為僧,法名道濟。因其放浪形骸,假做癡顛,眾僧遂稱濟顛。濟公無視禪規,飲酒食肉,出入坊曲,王侯細民,多與熟識。遠瞎堂長老去世后,為眾僧和新長老所不容,改投凈慈寺德輝長老為書記僧。寺中壽山福海藏殿坍壞,濟公向太后化錢三千貫修復;后凈慈寺被火燒毀,德輝長老死難,濟公與眾僧請蒲州少林長老來寺住持,并向朝廷化錢三萬貫,修復寺院;又向臨安府化得三千,妝畫兩廊影壁。濟公平時常游戲里巷,或與小吏飲酒,或與老叟下棋,或與人療病消災,或與人送葬下火,世人稱之為活佛。濟公死后屢屢顯靈,五十年后還為修寺化木。又生前曾收徒沈萬發,后為凈慈寺監寺云。
本書為迄今所見最早敷演濟公故事的小說本子,它敘事雖較粗疏簡率,但通過對濟公一生經歷的勾勒,濟公的形象已經初步形成。這是一位神僧活佛的形象。他的外表雖是“面黃似蠟,骨瘦如柴”,身上穿一領破直裰,腳下著一雙破僧鞋,赤條條露出一雙精腿,且佯顛佯狂,唱歌飲酒,但內里卻是佛性靈通,一味濟世渡人。濟公平時與朝廷太尉、官府小吏、市井細民以至行院妓者常有來往。陳太尉見他凍得可憐,送他一匹綾子、一個官絹做衣服,一兩銀子作工錢,他在回寺路上見一伙乞兒凍倒在地,就袖中摸出綾子、官絹、銀兩盡與眾人;飛來峰下張公常常與他吃酒解悶,他即安排張公發了一筆小財;望仙橋下開茶坊的陳干娘時常請他吃茶,他就把自己的畫像留給陳干娘,使之日后得錢三千貫;他還為清河坊升陽宮前王家酒店主人的女兒治癆病,為王宣教、陶秀玉一對殉情戀人下火唱偈,使他們死后的靈魂合在一處……總之他處處扶危濟困,利物濟民。作為一位活佛,他自有別于一般的和尚。他能知過去未來之事, 能給人托夢,而且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備的奇術異能。因此,他能做出一般和尚所不能做出的事。就是他的破直裰,破僧鞋,佯顛佯狂,也是真人不露相,為掩飾其活佛真身的。濟公的形象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作為藝術形象則是真實可感的,它寄托了形象創造者們的理想和愿望。
這本小說總的來看還比較粗糙幼稚,但其中也不乏精彩生動的描寫。如寫濟公初次云堂坐禪,光打瞌睡,一再跌下禪床,跌得七塊八塊,監寺曰: “道濟新剃光頭,正好吃幾竹片。”道濟曰: “跌了許多疙瘩,又加一竹片,打一大塊;我去告訴師父。”監寺曰: “我看你新到,只打一下, 你到要去告訴師父!”道濟曰: “阿哥,是我不是!”監寺含笑而去。把兩個人的聲音笑貌寫得活靈活現。又如寫濟公連日串酒樓妓院,回寺后被首座拖去見長老。長老大怒,始要責打,后見其風顛放了。濟公呵呵大笑,出方丈來曰: “你們拖我見長老,卻不打我,好漢子,和你跌三跤!”眾僧曰:“不睬你這風子!”濟公曰:“賊牛們,卻又怕我!”濟公的形象躍然紙上。另書中多用方言俗語,又多杜撰,如跟賣馉饳的王公下棋時說: “我儂贏得,吃一盤馉饳;若輸了,你便打我一個栗爆。”為了想吃酒肉,則在遠瞎堂長老面前杜撰兩句“佛語”: “一塊兩塊,佛也不怪;一腥兩腥,佛也不嗔; 一碗兩碗,佛也不管。”讀之令人忍俊不禁。
當然,此書由于題材原因和時代局限,難免有宗教輪回思想和迷信荒誕的內容;作為市民文藝,又難免有一些低級趣味的東西。但這在本書中究竟是次要的。
按自南宋以來,民間即廣泛流傳濟公的故事,說話人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連綴敷演,隨后便形成《濟顛語錄》這樣的話本讀物。此種《濟顛語錄》雖較粗率,但基本上奠定了濟公故事的基礎和輪廓。明未清初天花藏主人編次的《新鐫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西湖香嬰居士重編的“麹頭陀新本” 《新鐫繡像濟顛大師全傳》、墨浪子《西湖佳話》中的《南屏醉跡》等,都是在此書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至于清代后期出現的《評演濟公傳前后集》 (又簡稱《濟公傳》或《濟公全傳》)及其續書則是效仿《施公案》、 《彭公案》一類公案小說的,雖也受了此書及上列幾種濟公小說的影響,但故事內容已大不相同,不過大多陳陳相因,枝蔓繁復,反而不如上述幾種精練可觀。
上一篇:《河東記》簡介|鑒賞
下一篇:《浮生六記》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