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吳舊話錄》簡介|鑒賞
志人小說集。 未見著錄。《松江府志》題為李延昰作,未標卷數。據書中內容及有關材料分析,本書最早為李延昰六世祖西園老人口授,曾祖李尚絅補撰。李延昰的兒子漢征為全書作注釋。李延昰的其他宗親如李襲之、李中孚等也參加了編注工作。李漢征夭亡后,由李延昰整理補充,最后定稿成書。李延昰為明末清初人, 書成于順治初年。作者臨終前將自己全部藏書及《南吳舊話錄》書稿交給了著名文人朱彝尊。朱氏藏本后來下落不明。現存本書有三種版本,差異較大。 一為嘉慶丁丑(1817)年張應時校刊本,六卷。書前有張應時序和朱彝尊為李延昰所作塔銘。這是本書目前已發現的最早刊本。二為光緒癸卯(1903)年陳蓉曙抄本,上下二卷,書后有吳仲懌跋語。此本一直罕為人知,解放后為謝國楨先生所得。一九八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將其作為《瓜蒂庵明清掌故叢刊》之一影印出版,方為世人所見。三為民國乙卯(1915)年吳重熹刊刻鉛字本。二十四卷,卷為一類。書前有吳重熹序,據此序知該本系據商邱宋筠藏抄本排印。還有《松江府志》李延昰小傳和胡祖謙、耿道沖、雷補同、阮惟和四人弁語。書后有佚名的闕文序和幾則附錄。其中六卷本與二卷本內容、條數基本相同。這兩種本子的內容多見于二十四卷本,但二十四卷本的條數遠遠超出此二本。相比之下,二十四卷本為原作的可能性較大。
清初有一種專記某一地區人物事跡的志人小說,如《庭聞州世說》等,此書亦為其一。書中全記明代松江一帶人物事跡。上起洪武,下迄崇禎,凡作者認為當地值得夸耀的文人淑女,幾乎網羅殆盡。雖然這是一部李氏幾代人完成的作品,但書中總的思想傾向卻驚人地一致。總的說來,作品中呈現出一種傳統的落后保守思想。 《孝友》一門,實際是一幅幅封建孝子圖。他們或者割肉餉母(沈得四條),或者為孝辭官(高南州條)。這種愚腐的行為已經令人悲哀和憐憫,因為它不僅是為了博得父母的歡欣,更重要的是為了取得輿論的好評,混上一個廉價的孝子美名。然而最令人悲哀的則是舍棄功利目的、純粹內向化的孝子。如:
唐二懷性至孝。父有房婢顧氏,意頗暱之,而對之佯作怒容。二懷能體父意,使其婦視婢加厚。婦曰:“君用心殊苦。”二懷應曰: “汝婦人也!不知為人父設,為之即知吾心。事父母也,僅欲美服珍饌,適其起居,則何地無曾閔。凡情中之情,意外之意,更須一一消息,方于子職有少許相應。
唐二懷的行為毫無功利追求,在他看來,盡孝道并不僅僅表現在吃飯穿衣這些表面的生活瑣事上,最重要的是能體貼入微地順從父母內心的情緒好惡。這可說是封建忠孝倫理思想最成功的杰作。在《閨彥》一門中,一大群節婦烈女充斥其中。其他各門類宣揚封建倫理道德的故事也每每可見。作者不是對這些行為從反面進行批評,而是處心積慮地從正面大力頌揚和鼓吹。這樣就降低了作品思想意義的層次。
《南吳舊話錄》雖然以宣揚封建思想為主,但仍包含一些積極的思想因素,最突出的就是作品中表現的愛國主義精神。作品以相當的篇幅,反映倭寇暴行和人們強烈的民族愛國精神。如《忠義》門“喬春山”條寫喬春山組織義勇民兵抗擊。 《孝友》門“徐子裁”條寫“倭躪泖西,子裁輕舟載親避匿,適遇零倭。子裁遣舟先行,倮身辱倭。倭怒,共爭縛子裁。子裁奮力,且罵且斗,故親得脫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愛國和忠孝作為一個統一物進行歌頌。甚至忠孝行為還可以感化敵人,進而達到愛國的目的。如《孝友》門“高于理”條寫倭亂時高于理請代父受戮。倭竟受感化而去。作者在這里把封建倫理思想的作用,夸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使民族斗爭的尖銳性服從于傳統的忠孝觀念。主觀色彩太重, 并不可取。這些抗倭愛國故事中思想意義較高的是那些出身普通,功成退隱的抗敵英雄事跡。如《寄托》門“丐者”條:
丐者張二,倭亂,郡守雙江方公募使泅水探賊,屢獲真耗,且時斬賊首以獻。賜以銀牌犒金,俱不肯受。賊平,論功應世襲百戶。郡縣加以章服,張搖手曰: “吾安用此角帶皂袍?朔望進轅門逐隊叩頭, 不啻貧優演劇。豈如往來乞食,得以自繇。 已忘于辱, 何羨乎榮?”或有問其殺倭事,則笑而不答。
從介子推堅隱綿山, 焚死不出仕,歷代人們已把功成退隱作為民族心理的一個因子積淀下來。文中張二的品行即是這種積淀的表現之一,它與愛國主義精神結合在一起,更加具有奪目的光彩。在封建社會中功成退隱的行為不僅以不受榮祿而顯示出人格品質的高尚,而且還隱含著不與當權者合作的潛在意義。因此它是傳統道德中的健康積極成分。書中《忠義》門“王憲使蒼頭”條寫王子嘉未遇時一蒼頭照顧體貼備至,及王富貴時則自請辭去。《閨彥》門“丐婦”條記一富子患梅毒后染其妾, 繼又棄妾于野,為丐者收養治愈。丐者欲送回富家,妾不戀富家,甘為丐婦,都表現了這種品質。而作者把地位低下的普通人作為這些高尚人格故事的主人公,尤其令人矚目。
作品中還有些故事,作者的本意是要宣揚封建道德觀念,但結果卻適得其反,使今天的讀者了解到這種道德的害人之處。如《孝友》門“柳御史”條寫柳惇就任監察御史后第一次穿上官服,其妾指官服上的圖案與柳開玩笑。柳母聞訊后竟以犯家訓為由,杖子遣其妾。 而柳母去世時,柳惇卻于靈前撫受杖處悲號,以哀毀卒。作者欲以此宣揚封建孝道,但故事本身卻反映了封建家法的殘酷。又如《陰德》門“方明齋”條記一位孀婦夜就書生方明齋,方諭之以理,并允諾為其守秘。后方登第,婦亦被推為節婦。作者是要顯示“天理”的力量,豈知這恰恰暴露了“天理”的吃人本質。
二十四卷本模仿《世說新語》按內容分類的體制。這是它與另二種版本的重要區別,也是其表現形式的一個重要特色。作者還善于在紛亂的社會生活中,擷取和遴選那些平凡、短暫、具體而又能從本質上準確反映生活的事件,為表現作者的思想題旨服務。這是作品模仿《世說新語》又一成功之處。前面提到“唐二懷”條之所以說它深刻地表現了封建道德觀念對一個人的徹底毒害,其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作者對唐二懷體察父意這一生活中極為細小事件的發現與攝取。 “王憲使蒼頭”條則通過蒼頭在王子嘉未榮時的恭謹和授官后辭去的對比,充分顯示蒼頭的高尚品質,表現了作者駕馭和反映生活的能力。
上一篇:《十二樓》簡介|鑒賞
下一篇:《雙鳳奇緣》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