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昭君
【出典】 《后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shí),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shí)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huì),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裴回,竦動(dòng)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眳⒁姟懊訅邸睏l。
【釋義】 昭君,即王嬙。王嬙為漢元帝宮人,容貌美麗,舉止閑雅。匈奴求婚,王嬙被遣遠(yuǎn)嫁,為南匈奴呼韓邪閼氏。后因用為詠美女或遠(yuǎn)嫁的典故。
【例句】 ①朱鉛退盡,潘妃卻酒,昭君乍起。(周邦彥《水龍吟·梨花》610)這里以喻梨花,贊其姿韻佳美。②昭君不慣胡沙遠(yuǎn),但暗憶、江南江北。(姜夔《疏影》[苔枝綴玉] 2182)這里化用典故,用以比擬梅花。③蕩子不歸鴛被冷,昭君遠(yuǎn)嫁氈車發(fā)。(劉克莊《滿江紅》[嫌殺雙輪]2619)這里舉以嘆惜離別。
上一篇:典故《昭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昭君怨》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