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皇甫謐·梁鴻
西晉雜傳體小說。皇甫謐(mì)撰。原載《高士傳》。吳曾祺《舊小說》、李格非等《文言小說》載錄。梁鴻,字伯鸞,東漢初名士,《后漢書》有傳。本篇敘寫:扶風平陵(今陜西省咸陽市西北)人梁鴻,受業于太學,博通群籍,竟業后入上林苑牧豬。曾誤遺火,殃及鄰舍,他便尋訪受災者,問其所燒失的情況,悉以豬作賠償。當災主認為賠得還不夠時,梁鴻就以身抵債,用勞力來補償。他的行為,贏得了村里老人的尊重,而共同指責災主太過分。災主表示愿把所賠之豬全都退還,而梁鴻執意不收,回到了家鄉。鄉鄰們慕其高節,多愿以女妻之,梁鴻皆婉言謝絕。同縣孟家姑娘雖然貌丑,而非擇賢德者不嫁,梁鴻遂娶之為妻,并為她取名曰孟光。后攜孟光入隱霸陵山中,以耕織為業,詠詩書彈琴以自娛。不久,東出關,過京師洛陽,作《五噫之歌》。章帝劉旭聞而求之,梁鴻改名易姓,與妻隱居齊魯之間,后又往吳地,寄住皋伯通家,居其廊廡下,為人當傭工舂米。深得其妻孟光敬仰,每歸,妻“舉案齊眉”,奉上飯食。皋伯通察而驚奇之,以為非一般傭工,乃把梁鴻夫婦請到家中住。梁鴻閉門著書十余篇,后得病而客死吳地。作品通過對梁鴻一生言行的記敘,表現了他的高潔不茍的品格和操守,贊揚了他的憂國憂民的精神。小說善于擷取人生典型事例,刻畫人物性格。梁鴻生逢“亂世”,太學畢業后,則“牧豕上林苑中”,因不慎失火,殃及他舍。他忠厚而有信義,不避其責,“尋訪(被)燒者”,堅持賠償損失;賠償不足,寧肯自己出力勤苦勞作,也不抵賴。這種忠信厚直的道德品格和情操,受到人們的敬重。行文在“鄰家耆老,見鴻非恒人”的敘述中,通過長者的眼光,顯示了梁鴻非一般人可比的道德操守。他后來退歸家鄉,避居齊魯吳地,而終身不仕,不屑于和統治者同流合污,并且敢于通過《五噫之歌》,抨擊時政,針砭時弊,就是最后客死異鄉,仍不改其高潔之志。需要指出的是,梁鴻這種潔身自好、憂國憂民的高士性格和精神風貌,與那些得意時威威赫赫、失意時就退居田園,甚至以隱居沽名釣譽以求官的所謂“名士”者流大相徑庭。梁鴻死后,被葬于要(yāo)離(春秋晚期刺殺在衛國的公子慶忌后亦自殺的吳國俠士)墓旁,就突現了人們對他高士之風的評價。“愿乞一棺地,葬近要離墳”(陸游《言懷》),可見其死后的影響。小說描寫,筆法細膩,細節真實生動,毫無矯飾。最精妙的就是那段梁孟姻緣的描寫。梁鴻節操高尚,其擇偶標準自然不同凡俗。他辭絕了不少有權勢之人的提親,卻選擇了長相丑陋的孟姑娘,因孟聲言:“欲得賢如梁伯鸞者!”高山流水,知音難逢。梁鴻擇偶不以人的相貌之美丑來取舍,也不以門第高低、家道富貧情狀作選擇,而是要求雙方思想感情上一致,以志同道合為婚姻之基礎。文中寫新婚之初,夫妻之間有了小誤會,但通過直言心衷,而交流了感情,增進了解,為以后共同過清苦生活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礎,怪不得梁鴻大喜說:“此真梁鴻妻也!”他還為孟氏字之曰“德曜孟光”呢!這段描繪,實為傳神之筆。小說在寫梁鴻以后遷隱生活的同時,不時地歌頌了夫妻雙方始終如一的愛情,如他們互敬互愛,孟光給梁鴻做飯,捧起進食用的短腳木托盤,高舉到眉間。這一典型細節的描寫,就是“舉案齊眉”這一成語典故的出處,后世常用來說明夫妻之間意深情篤,相敬如賓。宋人周紫芝《竹坡詩話》謂:“內子朱,賢而善事其夫,每舉案齊眉,則相敬如賓。”元人于伯淵《點絳唇》套數:“言行功容,四德三從,孟光合配梁鴻。怎教他齊眉舉案勞尊重,俏書生別有家風。”《儒林外史》第十回:“席終,(蘧公孫)歸到新房里,重新擺酒,夫妻舉案齊眉。”由此可見梁孟之事對后世文學創作的重大影響。
上一篇:《秦漢·揚雄·杜宇》簡析
下一篇:《先秦·列御寇·歧路亡羊》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