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內(nèi)外瑣言》簡介|鑒賞
文言小說集。清屠紳(1744—1801)撰,參見附錄小傳。原名《瑣蛣雜記》,十二卷,署竹易山石道人撰,有吳錫麒(署姬金麟)敘,初版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更名《六合內(nèi)外瑣言》后,二十卷,署黍馀裔孫編。有石渠閣刻本,申報館、國學(xué)扶輪社、廣益書局、大達圖書供應(yīng)社等印本。全書一百六十五篇,篇后各有評語一至二則。參加作評的有數(shù)十人之多,多為當(dāng)時的學(xué)者名流,如洪亮吉等。其中還有一些滿族文人,如曾為《夜譚隨錄》作評的蘭巖(恭泰)等。
本書是一部才學(xué)之作,是供文化程度較高的人閱讀的作品。魯迅在其《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本書“故作奇崛奧衍之辭,伏藏諷喻,其體式為在先作家所未嘗試,而意淺薄”。大體上把握了本書的某些藝術(shù)特點,并看出了其獨創(chuàng)性。但評價未盡公允。倒是清人陸祁生的哀屠紳詩“游戲文章都奧衍,猖狂意氣是酸辛”等句,道出了書中的“猖狂”、 “辛酸”的意味。所謂“奇崛奧衍”的藝術(shù)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本書多非一般的故事體或記傳體的傳奇小說,而是一種出以鬼神怪誕方式的隱喻、象征小說。其形象和情節(jié),往往別有含義,不能使人一目了然。如《海市舶》寫一個人在東海鰲背上生活了數(shù)十年,受盡了顛簸驚恐之苦。作者的用意不是要寫一篇什么海上奇談,而是隱喻宦海風(fēng)波。(二)本書具有“衍古”性, 喜好用典,所寫的人物和情節(jié)往往是由前代故事生發(fā)出來的。所用的典故,不僅出經(jīng)史子集等書,還有許多來自上古神話、晉唐小說,以至于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傳說等。讀這種小說是需要某些準備知識的。如《燭光愛主》篇,就由唐代著名小說家沈亞之推想,杜撰出沈先之這樣一個人物,讓他與上古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來往,并涉及到沈亞之本人小說中的某些人物和情節(jié)。 (三)書中的形象系列,雖仍屬于志怪、傳奇小說范疇,但多師心獨創(chuàng),不落前人窠臼,也較少掇拾當(dāng)時社會上流傳的故事情節(jié),因而更加顯得荒誕離奇,匪夷所思。如《相思子》用枸杞精隱喻某些好色之徒,是由中藥枸杞子的滋補、壯陽等藥性生發(fā)出來的,又因枸、狗同音,便使其形亦人亦狗。這就把韓愈《毛穎傳》之類的擬傳小說與志怪、傳奇融合為一,使人耳目一新。 (四)本書語言經(jīng)過認真的錘煉和篩選,“文學(xué)性”或“陌生化”程度較高,一般行文用的是較為標(biāo)準的古文,比其它文言小說顯得艱深。更有甚者,有時還用《尚書》式的或玄學(xué)式的語言,而且喜用生典僻典,由于行文中藏頭露尾,拐彎抹角,即使“熟典”也變得生僻了。如稱淮泗水怪無支祁為祁氏,一般地說,不熟唐人小說的人是不大了解無支祁的來龍去脈的,也就更難弄清其譬喻意義了。以上這些特點,在前人的文言小說中雖然也出現(xiàn)過,但不象本書表現(xiàn)得這樣集中,全面、鮮明。這反映了作者在藝術(shù)追求上的獨創(chuàng)性和探索精神。 這種追求,既有所得,也有所失,是薰蕕雜陳的,對不同的人其客觀效果也不同。從總體上看,可能給人以一種怪誕而又朦朧的藝術(shù)感受。乍一寓目,也許會覺得佶屈聱牙,不知所云。但只要仔細披讀,也還不難明白并有所獲益。特別是某些內(nèi)容較為深刻的作品,還頗耐玩味。至于本書內(nèi)容也并非都是淺薄無聊的,所提出的許多問題是值得注意的,其總的傾向在當(dāng)時也是進步的。
從總體上看,本書并非一般的諷喻、勸懲之作,而實在是一部關(guān)心國運民生、傷時罵世、指奸責(zé)佞的孤憤之作。書中的大多數(shù)作品觸及了當(dāng)時社會上存在著的各種各樣的黑暗腐朽現(xiàn)象,對貪官污吏尤多指斥。這種指斥,主要集中在貪、酷、淫等幾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寫出了封建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沒落和道德淪喪,及其對人民造成的嚴重危害。 《蛇首人》寫一個洲島本是龍伯(隱喻某種主子)別墅,這里的居民都是蛇首人身,長官為魚頭丈人(隱喻貪官酷吏)。這個丈人能夠飛行無跡,以蛇民之血為食。 《嘔白痰》寫一個由烏賊魚轉(zhuǎn)生的贓官太守黨有得(本姓尚,冒姓黨,尚字加黑字為黨字,隱喻結(jié)黨貪墨),對民眾征求無度,搒掠不時。并動用政治權(quán)力,指使縣令等人通過“貿(mào)易”為其重利盤剝, “鬻鹽利二倍,糶谷利三倍”。他的這些活動,都得到上司的保護。烏賊本吐墨汁,但他臨死時卻嘔白痰數(shù)升,這是白銀所化。他賦詩自述云: “曾是前身吐墨魚,不遭墨辟快何如,白銀化作白痰吐,生死無忘貨殖書。” 《兩小人》寫饕餮神(身材巨大,食量非凡,隱喻贓官),與民爭食,甚至通過強盜“綁架”的方式,搜刮民脂民膏。他的兩個走卒坦白說:“饕餮神多逋負(謂欠債),天門諸靈官(隱喻中央衙門)索物急,故吾兩人為設(shè)法多取也。”《蔚夫人》寫陳后主(南朝亡國之君,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影射)奢侈靡費,幾乎將嶺南的財寶搜刮殆盡。美人張麗華要吃新鮮豹胎,需烹熟后,用能夠防腐的陰沉木盛裝,由嶺南飛速送往金陵。從此陰沉木絕種。淫樂就是一切,國計民生對他們來說是不在話下的。象這樣的隱喻、象征式的描寫,在書中俯拾即是。不管其形式是多么荒唐無稽,其命意所在是完全可以把握的。對于這樣的殘酷的壓迫和剝削,民眾是不可能長期忍受下去的。一般說來,作者對民眾反抗個別貪官污吏的斗爭是支持的,至于旨在反抗整個封建統(tǒng)治的人民起義,作者則是反對的。但某些描寫這類事件的篇章,也不乏某些客觀的合理內(nèi)容。《萬人塚》寫當(dāng)時著名的王倫(書中作汪侖)起義,其結(jié)局是這樣寫的:起義軍被圍困在一座佛寺中,官軍統(tǒng)帥命“縱火焚之,俱為煨燼。有脅從者,逼于河,皆死,名其寺曰‘萬人塚’,名其河曰‘萬人渠’。”最后,這個統(tǒng)帥嘆息泣下說:“吾以王師四征久矣,殺人無如齊人多者。嗚呼!天下承平日久,燎原作孽,蒼赤幾無孑遺。齊人之劫也,于統(tǒng)軍何尤!”在這里,作者對起義人民的悲慘結(jié)局,是抱有一定的同情態(tài)度的。《十卷書》寫福建人民起義事。起義者只殺贓官,不殺清官。清軍官員中有一名叫田云的人得到黃須人送給的“十卷書”。其中有這樣詞句: “官嗜番(指當(dāng)?shù)厝嗣?錢,須不愛官。 官畏番刀,須不愛錢。”又說: “褓民者,民以身為之褓。肉民者,民以齒決其肉。”黃須人還說: “夫兵唯圣人在上始可用,儒臣在下始能用。子不患無官,患有官而以羊豕自居(謂貪酷),卒為人屠也。不患無兵柄, (患)兵柄在手而不能制武人,使多戮傷,奸生德,亦卒為人縛也”。這里指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并認為貪官污吏遭到人民群眾的懲處是罪有應(yīng)得,對清軍大肆屠殺人民也頗有微詞。對人民起義敢于這樣落筆的,在當(dāng)時實屬罕見。
作者宦海浮沉,對于大清王朝盛極而衰、人民生計日窘、階級斗爭日趨尖銳這樣一種“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的政治形勢,是有深切感受的。出于對國家前途、人民疾苦的關(guān)切,在書中流露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書中經(jīng)常寫到的旱荒、水患往往有隱喻時局之意。 《秋心亭》寫的就是一個“愁”字。開篇說: “杞人吳小重,水神也。其上世皆讀《離騷經(jīng)》,而得其幽怨之旨。”這里, “杞人”自然使人聯(lián)想到“杞人憂天”的故事, “水神”則與水患有關(guān)(見下)。接著,又連續(xù)寫到周文王、左邱明、屈原、宋玉、司馬遷、賈誼、李賀等有名的因窮愁孤憤而著書的歷史人物,而以屈原、李賀為中心。書中奉《離騷》為經(jīng)典,并明白指出《離騷》的精神源于《周易》 (據(jù)載, 《周易》是文王被殷人拘于羑里時所著)的憂患意識。這里的“愁”,顯然是一種政治上的憤懣情緒,而不是那種“對花灑淚, 見月傷懷”的狹隘的個人情感。 《有鬼論》寫七品官江其相憂國憂民的故事。他著《有鬼論》實際是指斥社會黑暗勢力。他在任上,“所在為人民捍患”,病中與人談?wù)摻越?jīng)濟(謂經(jīng)世濟民)語。人民稱其為“家翁”。但因“性情狷急”而遭到上司的排擠。“時黃淮塞流,貢艘不渡。其相臨河慷慨泣下,曰: ‘江某七品秩耳,如有利于河渠, 死且不恨。’”死后,果然成了水神。這里,實際上也表達了作者自己的情緒和抱負。聯(lián)系本篇,那些寫旱魃、水怪揚威肆虐的篇章,如《父命命》、 《鑄鏡叟》等,就更容易理解了。 《鑄鏡叟》寫水怪為害,而這些水怪實為王敦、蘇峻之流轉(zhuǎn)化的,他們都是東晉時代擁重兵、擾亂天下的亂臣賊子。水怪聲稱: “南唐亦東晉也,吾輩不出,如劫灰何!”東晉、南唐都是腐朽王朝的末世。這里,可以認為這是作者對大清王朝時局的一種感受。 《父命命》則從正面寫水土之神捍御水患的斗爭。以上, 作者的抨擊、感受和追求,與當(dāng)時社會上要求某種社會改良的“經(jīng)世致用”等思潮是一致的,是一種進步傾向。至于作者的社會理想則是很模糊的,并沒有超出封建制度的樊籬。 《老縣正》寫了一個幸福友愛的蝴蝶國,這不過是一種世外桃源式的烏托邦幻想。
本書問世后毀譽不一。晚清著名文學(xué)家譚獻(1832—1901),在評定乾嘉以來文言小說的次第時,曾將本書列為第一。“五四”以后,有些學(xué)者則持否定態(tài)度。鄭振鐸就曾指責(zé)本書“怪誕無聊”。這是用通俗小說的標(biāo)準來衡量隱喻、象征體的文言小說,實在是一種誤會。不管人們怎樣評斷,以下事實是無法否認的:本書上承唐人《玄怪錄》、 《纂異記》等書“作意好奇”的傳統(tǒng),并有所發(fā)展,而且對后來的創(chuàng)作也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如《蕉軒摭錄》、《涂說》、 《夜雨秋燈錄》《澆愁集》等等,都與本書一脈相承。本書的某些內(nèi)容,在《夜雨秋燈錄》等書中已成為“典故”。從這些作品的傾向看,其總的影響是積極的。
上一篇:《兒女英雄傳》簡介|鑒賞
下一篇:《列異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