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有多層次》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首句二句,分寫江、山,因江而見鳥,因山而見花;因碧而形白,因青而形燃;因江碧而覺鳥之愈白,因山青而顯花之色紅。此十字中有多少層次在,可悟煉句之法。而杜老因江山花鳥,感物而思歸一種神理,已躍然露于紙上。(朱寶瑩《詩式》卷一)
【詩例】
絕句二首 (其二)
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解析】
此詩作于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時期,一說作于廣德二年(764年)。杜甫因安史之亂造成的社會混亂及對朝政的失望而入蜀謀生,他的內心仍急切地期待國家安定,政治清明,希望早日回到中原。寶應二年 (763年)春,延續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結束,然而隨即出現吐蕃大舉入侵,于該年十月間一度攻陷長安的非常事變,社會混亂仍在繼續。杜甫在擔憂、焦慮、期待和失望中度日,心情是相當沉郁的。此詩因景生情,表達了詩人渴望早日歸回中原的情衷。
首兩句狀景,通過色彩互相襯托,充分突出景物光色的鮮麗,使描寫對象十分醒目。江水“碧”,山色“青”,在詩里作為一種背景,構成景物摹繪的底色。翱翔的水鳥在江河碧波的反襯下,更顯得羽毛潔白瑩亮;怒放的山花得到青翠的峰巒映照,更顯得紅明艷麗,如火吐焰。“因江碧而覺鳥之愈白,因山青而顯花之色紅”,詩人正是運用繪畫藝術中顏色對比反襯的手法,來強化摹狀景物的色彩效果,突出視覺傾向。
這種烘襯法在古詩創作中受到廣泛地應用。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為烘襯法訴之于聽覺的著名例子。訴之于視覺的例子似乎更多一些。王維《早朝》: “柳暗百花明。”此處“暗”、“明”,與杜甫《絕句》中的“燃”字一樣,均狀植物色彩。杜甫常利用律詩對偶的特點,來突出景物色彩的對比性。《花底》:“紫萼扶千蕊,莫須照萬花。”每一句中有色彩對比,前后二句又形成色彩錯雜,十字寫出了花色的豐富性。《春夜喜雨》:“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借濃云的墨黑,襯燈火的明亮。《雨》: “紫崖奔處黑,白鳥去邊明。”以 “黑”和“明”的對照,寫出了西南地區此晴彼雨,乍陰乍晴秋霖季節的特點。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在色彩的烘襯中顯出繪景的層次性,朱寶瑩對此作了細入的解繹。近體詩由于體制短小,語言尤其講究精煉。詩人往往注重煉句,使詩句于精嚴中見蘊義的豐富和構詞創意的新巧。張謙宜《絸齋詩談》說:煉句“必須文從理順之中,有說舊翻新之巧。意不盡于句中,景已溢于興外。刻苦卻不扭捏,平易卻不膚淺。初仍作意,久洊自然。務使五七字內,線穿鐵鑄,一字搖撼不動、增減不得為度。”趙翼:“抑知所謂煉者,不在乎奇險詰曲,驚人耳目,而在乎言簡意深,一語勝人千百。此真煉也。”(《甌北詩話》卷六)說明煉意是煉句的主軸,語言精煉、新巧、自然,皆應當圍繞詩意的精深化來進行。增加詩意的層次性無疑是煉意的重要一環。朱寶瑩提示人們從《絕句》首二句 “悟煉句之法”,即以為其詩意的層次性具有示范意義。在精煉簡短的詩句中包蘊多重層次,這是杜詩藝術特色之一。《贈韋贊善別》:“扶病送君發,自憐猶不歸。”吳喬評析說:“病中送別,是兩層不堪,而又不得歸,其情何如?”(《圍爐詩話》卷二)《別房太尉墓》: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吳喬認為同前二語一樣,“亦有三層苦境苦情。”(《圍爐詩話》卷二)《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羅大經評道:“蓋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偶又精確。” (《鶴林玉露》卷十一)都說明杜甫煉句而注重突出詩意層次的豐富性。《絕句》首二句雖為狀景,而在含蘊的層次性上,與以上諸句并無二致。杜詩可供人們學習、借鑒的地方很多,上述煉句的特點也是其中之一。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不可增添》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用典切地切時》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