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書音均表》的主要內容,《六書音均表》導讀
《六書音均表》是研究周秦古音的漢語音韻學著作。清段玉裁著。乾隆三十二年(1767)段玉裁編撰了《詩經韻譜》和《群經韻譜》,這是研究周秦古韻的著作。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五年(1775—1780),段玉裁在四川巫山等縣做縣官期間,在 《詩經韻譜》和 《群經韻譜》的基礎上寫成了《六書音均表》。《六書音均表》的刻本很多,嘉慶十三年 (1808年)經韻樓刊本是此書的初刻本,后來據此本重刻的有同治七年蘇州刻本、光緒年間蘇州查氏巾箱本和崇文書局刻本等,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經韻樓本影印《說文解字注》所附《六書音均表》是目前最便于查檢的版本。
段玉裁 (1735—1815),字若膺,號懋堂,江蘇金壇縣人,經學家、小學家。出身在世代以塾師為業的家庭中,自幼家境貧寒。但段氏的父輩十分注意對子女的教育,所以段玉裁在年輕時就打下了堅實的學問基礎。在二十六歲的時候,段氏進京參加會試,雖然落第,但在京中認識了名重一時的學者戴震,并結交了一批知名學者,在他們的影響下,走上了經學和小學研究的道路。段氏一生著述甚富,有《汲古閣說文訂》、《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 (只完成一卷)、《詩經小學》、《古文尚書撰異》、《毛詩故訓傳定本》等。
《六書音均表》是段氏研究周秦古音的唯一著作,反映了他對周秦古音的主要觀點。段氏認為,認清周秦古音,是研究漢字“六書”的關鍵,只有通曉古韻,才能真正理解漢字的 “六書”。所以他把自己的這部著作定名為 《六書音均表》。“音均”也就是 “音韻”。全書一共分為五個部分。一、“古韻今分十七部表”;二、古十七部諧聲表; 三、古十七部合用類分表; 四、《詩經》韻分十七部表;五、群經韻分十七部表。其中第四、第五兩個部分就是在上面提到的《詩經韻譜》和《群經韻譜》兩部書稿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在五個部分中,第一部分是全書的總綱,闡述古音學研究的方法和主要結論。第二部分是對諧聲材料的分析。第三、第四、第五這三個部分是對《詩經》等古韻材料的窮盡分析,它是立論的全部依據。綜觀五個部分,相互配合,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邏輯性。
在研究方法上,段玉裁提高了諧聲材料在古韻研究中的價值。他第一次對諧聲材料作了系統的、全面的分析。段玉裁指出: “一聲可諧萬字,萬字而必同部。”這就是說,一個諧聲聲符可以作許多個字的聲符,而這些同聲符的字必然是屬于同一個韻部的。利用諧聲材料研究周、秦古音,不僅可以補充《詩經》等韻語材料的不足,而且可以跟韻語材料相互印證,從而提高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和科學性。
《六書音均表》關于周、秦古音的結論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關于古韻分部; 二、關于古音聲調。
關于古韻分部,《六書音均表》在顧炎武《音學五書》和江永《古韻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主張分古韻為十七部。其創見主要是:一、支、脂、之分為三部; 二、真、文分為兩部;三、侯部獨立。段氏指出:《廣韻》分五支、六脂、七之為三個韻,自唐人功令允許同用起,大家都不懂得它們在古音中實際上也是應當分為三部的。但是拿 《詩經韻表》第一部、(通常稱為 “之部”) 第十五部 (通常稱為 “支部”)、第十六部(通常稱為“脂部”)來看,它們之間的分野是十分明顯的。《詩經》和其他上古有韻之文的情況都反映了這一點。如 《詩經·鄘風 ·相鼠》一篇,其第二章押 “齒、止、俟”,這是第一部;第三章押 “體、禮、死”,這是第十五部。再如《孟子》所引齊人諺語: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前兩句 “慧、勢”押第十五部;后兩句 “基、時”押第一部。大量的例證都說明支、脂、之應當分為三部。同樣,真、文當分為兩部和侯部應當獨立,也有大量的韻語材料可以作為證據。如《卿云歌》中“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宏予一人。”這是押第十二部(真部);“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矣”。這是押第十三部(文部); “卿云爛兮,禮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是押第十四部(元部)。這說明在《詩經》以前,已經是真、文、元三部分用的了。侯部獨立的例子也很多,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關于周秦古音的聲調,在段玉裁以前不大為研究者所注意,一般通行“四聲一貫說”。《六書音均表》指出,就像古韻不同今韻一樣,上古的聲調也是和中古時期不同的。根據對周秦和漢初材料的分析,在這個時期只有平聲、上聲、入聲三種聲調而沒有去聲。到魏晉以后,原來的一些上聲字和入聲字轉變為去聲字,許多平聲字又轉變為仄聲字,這時才形成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聲齊備的格局。例如“戒”字中古屬去聲,但它的上古音讀如 “亟”,是入聲字; “慶”字中古讀去聲,上古讀如 “羌”是平聲字; “享”字中古讀上聲,上古讀平聲,和 “香”字同聲調。“至”字中古讀去聲,上古讀入聲,和“質”字同聲調。這些都反映了從上古時期到中古時期聲調發生了變化。《六書音均表》還認為,古代平聲與上聲為一大類,去聲與入聲為一大類。這在諧聲材料里有大量的例證。例如“室”是入聲字,但它從 “至”得聲,而 “至”是去聲字。“泄”也是入聲字,但它的聲符 “世”卻是去聲字。
《六書音均表》在漢語音韻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關于支、脂、之三部應當分立的觀點與王念孫等音韻學家不謀而合,戴震和孔廣森等人的高度評價,戴震稱贊道: “此足下卓識,可以千古矣。” 《六書音均表》關于真、文分部和侯部獨立的主張也為后來大多數音韻學家所接受。它所建立的古韻十七部理論在古韻分部發展上是一個重要的階段,至此為止,關于古韻分部的基本格局已經確立,后來的音韻學家大多在這個基礎上作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而對它的基本格局則沒有作什么改動。《六書音均表》在上古聲調研究上起著開創性的作用,在這方面的具體理論也有很大的影響。如被譽為小學集大成者的章炳麟在他的名著《國故論衡·小學略說》在聲調問題上就是采用該書“平上為一類,去入為一類”的主張。近人如王力也很贊成“古無去聲” 以及 “平上為一類、去入為一類” 的學說。
上一篇:《六書故》的主要內容,《六書故》導讀
下一篇:《六十種曲》的主要內容,《六十種曲》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