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韓波
又譯蘭波。法國詩人,象征主義運動的發起人之一。他的故鄉沙勒維爾是巴黎公社所在地。他天資聰穎,感受敏銳,有豐富的想象力,15歲就擅長寫作拉丁文詩歌,掌握了法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格律。但由于家庭生活困難以及父母不和,他童年時悒郁寡歡,并由此產生了一種叛逆的性格。中學的最后一年,他受到一位有進步思想的教師的影響,接觸到19世紀許多社會革新家的思想。他同情受壓迫者,痛恨社會的不公正,厭惡資產階級生活、統治及宗教。1871年17歲的韓波經歷著思想上的巨大轉變。拿破侖第三帝國在普法戰爭后崩潰,導致了普魯士的入侵。人民組成的巴黎公社又遭到資產階級政府的血腥鎮壓。歷史的荒謬使他對事物有了新的認識。他深感人的局限性,認為最重要的是人的改變,人從精神上、思想上的解放。從此,他象個苦行者走上了探索生活的曲折道路。把貧困、苦難、甚至飲酒和吸毒都作為對生活的嘗試。他和比他年長10歲的詩人魏爾倫一道流浪了兩年,經歷了不少艱辛。他的詩記錄了他對生活的思索。20歲時他擱下筆,認為“藝術是件蠢事” (l′artest une sottise)。從此與詩歌絕緣,到荷蘭、爪哇、非洲從事各種活動?,F存韓波的詩有140首左右。主要是16至19歲期間所作。早期詩作追求形式完美,可見帕爾納斯派的影響。中期作品突出了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反抗情緒。后期詩作加強了象征主義色彩,表現了錯綜復雜的內心世界。他的著名詩作有長詩 《醉舟》 (1871)、《母音字母》,散文詩 《地獄一季》。最后的作品《靈光篇》包括24首韻文詩和6首散文詩。法國詩歌在韓波筆下出現了突變。這一變化在現代詩歌中產生巨大影響,導致了詩的語言、結構、功能和性質的變化。從此格律嚴謹的亞歷山大體讓位于形式較為自由的新詩體。
上一篇:西方文學·感覺分離
下一篇:西方文學·翁加雷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