萚兮萚兮,① 枯葉啊枯葉,
風吹其女。② 風吹葉兒落。
叔兮伯兮,③ 弟弟啊哥哥,
倡予和女。④ 我唱你們和。
萚兮萚兮, 枯葉啊枯葉,
風其漂女。⑤ 風吹葉兒飄。
叔兮伯兮, 弟弟啊哥哥,
倡予要女。⑥ 我唱你們應。
【注】①萚(tuo):草木脫落的皮葉。②女:同汝。③叔、伯:對同輩男性的稱呼,等于說“弟弟”“哥哥”。④倡:帶頭唱。⑤漂:同飄。⑥要(yao):《毛傳》:“要,成也。”《詩毛氏傳疏》:“要,亦和也。要,讀如《樂記》‘要其節奏’之要。凡樂節一終,謂之一成。”這里指領唱者唱一節,眾人齊聲應和。
這是民間集體歌舞活動中一位領唱人的即興之歌。領唱人是女子,她以風吹葉飄起興,領頭唱起來,邀大家來和。全詩節奏明快,充滿歡快的情調。
東周時代鄭國本有青年男女歡會游樂的習俗,如《溱洧》詩即記述三月三日上巳節男女會和游玩的情景。從這首詩來看,青年男女會和歌舞并不僅限于規模盛大的上已節,本詩中的集體歌舞活動就發生在深秋時節。按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而言,風吹葉落的深秋或初冬,田禾已經收割完,青年人也就聚在一起,載歌載舞,此唱彼和,或一人唱眾人和。這首詩也是我國上古民間習俗的一個留影。
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個女子領先唱起來,她毫不忸怩作態,曼聲高歌,勇敢地向小伙子們挑戰,邀他們齊聲和唱。短短兩章,活現了青年女歌手爽朗、灑脫的形象,表現了民間青年男女集體歌舞的自由歡樂場面。
兩章詩都以風吹葉落起興。這個起興與內容有關聯:一是“人在歌舞歡樂的時候常有飄飄欲起的感覺”,由此而引發聯想(余冠英《詩經選》注);二是向大家暗喻,風吹葉兒落,秋收已經完了,大家盡情唱起來吧。
全詩兩章八句僅三十二字,文字簡煉,并無深寓,本來不難理解,但歷來注疏,卻頗多歧義。過去大致有三種解釋。一是以漢代《詩序》為代表:“萚兮,刺忽也。君弱臣強,不倡而和也。”這純屬附會,把男女唱和之辭生拉到封建教化的道德說教。二是以宋代朱熹的《詩集傳》為代表:“此淫女之辭。”他看到了這是男女唱和之歌,但這位主張男女有別的道學大師不能容忍男女會和歡歌,扳起衛道的面孔予以新的曲解。三是現代學者的“戀歌”說,他們推翻前兩種曲解,認為這是一個女子邀她的情人唱和的情歌。“戀歌”說直至當代仍有影響,為一些今注今譯所取。
當代有些學者已經認識到這首詩不是情歌。“叔兮伯兮”,明明是對許多青年男女說的,解釋為“是對一個人說話”并無根據。因而,不能說是要求自己的情人和唱。為了把這首詩定為女子要求情人和唱的戀歌,一些注釋就把末句斷開,成為“倡,予和女”。這樣斷,意思就是“你領唱,我來和”。可是,這個女子已經在領唱,怎么又邀別人領唱呢?其實,“倡予和女”是“予倡女和”的倒文,即我領唱,你來和。這樣倒文,是為了和前面句式對應以及同字同韻,也是古漢語的常用句式。
我們認為:把這首詩理解為集體歌舞時一個女子的領唱邀和之詞,是切合詩義的。
上一篇:《菁菁者莪》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萚兮》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