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者菁,① 莪蒿茂盛長得多,
在彼中阿。② 生長在那大山阿。
既見君子,③ 既已看見諸君子,
樂且有儀。④ 又有威儀又快樂。
菁菁者莪, 莪蒿長得很茂盛,
在彼中沚。⑤ 在那河中小洲生。
既見君子, 既已看見諸君子,
我心則喜。 我的心里真高興。
菁菁者莪, 蒿莪茂盛長成叢,
在彼中陵。⑥ 生長在那丘陵中。
既見君子, 既已看見諸君子,
錫我百朋。⑦ 好比賜我一百朋。
池汛楊舟,⑧ 楊木船兒水中游,
載沈載浮。⑨ 有時沉來有時浮。
既見君子, 既已看見諸君子,
我心則休。⑩ 我心快樂不發愁。
(袁愈荌譯)
【注】①菁菁:茂盛貌。莪:蒿的一種,又名蘿蒿。②中阿:即阿中。大丘陵稱“阿”。③君子:指受過教育的子弟。④儀:儀表。⑤沚:水中小洲。⑥陵:大土山。⑦錫:賜。朋:古時以貝殻為錢幣,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⑧楊舟:用楊木做的船。⑨載:則。沈:今字作“沉”。⑩休:《廣雅》釋為“喜”。王引之《述聞》:“休休猶欣欣。”
育材是治國之本。這首詩對培養人材的成功給予極大的關懷和贊揚。全詩字面上并沒有直接寫育材一類字,但處處又緊扣育材問題。
作者是直接抒發自己的感受。前三章開頭兩句都是以景物起興,后兩句直接表白自己的喜悅心情。“菁菁者莪”為三章的起興句。意在以蘿蒿生長的茂盛來襯托人材的繁盛狀況。前三章的第二句:“在彼中阿”、“在彼中沚”、“在彼中陵”,都是滋潤蘿蒿成長之地。作者寫丘陵、小洲、土山這些適宜草木生長之地,目的主要是為后二句作鋪墊,也是一種比興手法。第四章換為“池汛楊舟,載沈載浮”,從寫陸地轉入寫水上。這兩句寫水中之舟,時沉時浮,令人憂愁擔心,實際是寫作者原來的擔心。他看到人材聚集,人人都彬彬有禮,心中不勝欣喜,消除了原先的擔憂,所以說“我心則休”。
全詩從第一人稱視角來觀照育材事物。由于“我”的心中希望人材成長,所取景物自然是以繁茂景象最為貼切。“我”親眼見到“君子”時,不禁欣喜快樂,把“君子”視為楷模,甚至勝過賞“我”千百文。“錫我百朋”一句,點明“我”對人材的珍惜和敬重。“樂”、“喜”、“休”,表明育材的成功。這是采用由己及彼的寫法,正好與重點談自己的感受相適應。這種寫法,更有利于抒發自己的主觀感受,可以自如地、直接地發表自己的觀感,也可以作出自己的評價。“我”的所有感受和看法,都是在“既見君子”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全詩四章把“我”之所以“喜”、“樂”、“休”,都置于“既見君子”之后。“錫我百朋”的價值判斷也是如此。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構思方法。
“君子”是此詩的贊美對象,至于“君子”具體好在哪些地方,詩中并沒有寫,而是通過“我”的心理反應烘托出來的。不難看出,詩中側重寫“我心”。全詩通過每章第四句的變化來表現欣喜心情的微妙變化。寫憂,又用時沉時浮的船來作比,顯得更形象生動。“我”對“君子”既表現了贊美、羨慕之情,又表現了一種深深的致意。可見,寫“我心”是這首詩在藝術上成功之處。
上一篇:《菀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萚兮》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