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感覺分離
由T·S·艾略特在其《玄學派詩人》 (最初發表于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1921) 一文中所創造的一個象征主義術語。艾略特認為,17世紀初的玄學派詩人,如同伊麗莎白時代和詹姆士一世時代的戲劇家一樣,具有一種能兼容并蓄一切經驗的“感覺作用過程”。他們表現了“一種對思想直接地、感官上地領悟”,但卻出現了感受力分離的現象,以至今天還不能擺脫這種狀態。這種感覺分離因彌爾頓和德萊登的影響而大大惡化。大多數英語詩人想到什么,或感覺到什么,但沒有達到想到與感覺到一致的感覺行為。據艾略特看來,英國詩歌的這種弊病起因于詩人意識中思想和感情兩部分的脫節,即由于在詩歌創作的綜合活動中,詩人缺乏調和智力活動各組成部分的能力。因此在詩歌中出現的思想和感情,都半生不熟,不能有機地融為一體。而象多恩那種統一的感受力,能“象聞到玫瑰花一樣迅速地”感受到他的思想。現代派詩歌力圖重新獲得這種統一的感受力。《荒原》就是一首艾略特把各種根本不同的因素融為一體的詩。艾略特對“感覺分離”的解釋有其含混之處。但艾略特所賦予“感覺分離”的特征曾風靡一時,尤其在美國的新批評家中,被認為是在彌爾頓和葉芝之間的大多數詩歌所具有的獨特特征。1950年以來,艾略特的“突然而持久的感覺分離”學說受到強烈批評。在艾略特本人甚至多恩的30年代前后的創作中也發現了這種感覺分離的現象。一位西方學者認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個概念毫無用處。
上一篇:西方文學·內心獨白
下一篇:西方文學·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