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叟曝言》簡介|鑒賞
清代長篇社會小說,一百五十四回。作者夏敬渠,號二銘,江蘇江陰人。生于1705年,死于1787年。金武祥《江陰藝文志·凡例》有“夏二銘先生之《野叟曝言》”語。二銘,即夏敬渠。據光緒《江陰縣志》載:夏敬渠,“字懋修,諸生,英敏績學,旁及諸子百家、禮樂兵制、天文算數之屬,靡不淹貫”,“生平足跡幾遍海內,所交皆賢豪。著有《綱目舉正》、《經史余論》……詩文集若干卷”。小說為其晚年所作。關于此書的創作與書名,作者在《凡例》中曾加說明:“作是書者抱負不凡,未得黼黻休明,至老經猷莫展,故成此150余回……題名《野叟曝言》, 自謂野老無事,曝日閑談耳。”作品寫成后,“僅以示親友,不欲問世,迨印行時, 已有缺失”(《中國小說史略》)。小說首刊于光緒七年(1881),為毗陵匯珍樓活字本,152回(內缺132——135回,第136回殘存末頁)。后有光緒八年申報館排印本,154回(增多兩回,原本缺失均已補齊),前有光緒壬午(1882年)西岷山樵序。
《野叟曝言》著重描寫了主人翁文白(素臣)的活動經歷。作品第一回介紹他的個性才能說,他是“錚錚鐵漢,落落奇才,吟遍江山,胸羅星斗。揮毫作賦,則頡頏相如;抵掌談兵,則伯仲諸葛。”他不但才學過人,而且武藝超群,“力能扛鼎,退然如不勝衣;勇可屠龍,凜然若將隕谷”,而且“旁通歷數,下視一行;閑涉岐黃,肩隨仲景”。其為人,“說他不求宦達,卻見理如漆雕;說他不會風流,卻多情如寶玉”,“以朋友為生命;奉明教若神明。真是極有血性的真儒,不識炎涼的名士。他平生有一段大本領,是止崇正學,不信異端;有一副大手眼,是解人所不能解,言人所不能言”。全書十二冊,用以編卷的二十字:“奮武揆文,天下無雙正士;镕鑄經史,人間第一奇書”,表明了作者塑造主要人物與寫作本書的構想。
作品寫文素臣由科名入仕途,飛黃騰達。后以直言進諫,觸犯了權奸與閹黨劉瑾等人,被遣戍邊疆,但中途偽裝“溺死”而脫身。其后權奸閹黨謀叛,文素臣平叛救駕,除了藩王宸濠,立了大功。后來又降服四川蠻岑民,破廣西大藤峽!擒侯大狗,又深入紅鹽池,伏兵破虜。因功高蓋世,故拜相封侯,天子稱為“素父”。文素臣并有異術,“既能易形,又工內媚”,娶一妻四妾,生子24人,孫120人,曾孫140人,子孫皆為大官。文母水氏年百歲,親見“六世同堂”,有七十余國派使臣祝壽。“凡人臣榮顯之事,為士人意想所能及者,此書既畢載矣,惟尚不敢希帝王”(《中國小說史略》)。
文素臣形象,為作者自寓。文白即由“夏”字析成。所寫情節,純屬臆造,但表現了作者的理想。其中部分事跡,取自一些歷史人物。錢靜芳曾指出:“文素臣一生事業,皆采取諸大臣之武功文德,合而為一人有也。”如直言遭譴,平定宸濠,降四川蠻岑,取自王守仁;破廣西侯大狗,為總督兩廣軍務右副御史韓雍事;率部深入紅鹽池,擒獲虜首之妻為延綏軍務總督王越事。
《野叟曝言》作者好在作品中顯示才學,因而“炫學見才”,魯迅批評“炫學寄概,實其主因”。就具體的思想內容說,小說大肆宣揚封建倫理,充滿功名利祿、富貴壽考等庸俗理想,又多迂腐不經的議論,并夾有不少猥褻的描寫,而且對農民與少數民族起義表現出敵視與仇恨的態度,故毫無進步性可言。小說的主要思想傾向是尊理學,大力宣揚程朱之學,攻擊佛老,并詆毀陸、王。魯迅指出“圣而尊榮,則為抱負”,“欲知當時所謂‘理學家’之心理,則于中頗可考見。”這一批評極為正確。
小說在藝術上也一無足稱。全書雖長達一百五十四回(一百多萬言),但人物故事荒誕離奇,材料則東拚西湊。有些地方全不像小說,直接進行說教,充斥“高頭講章”。而且文字枯燥無味,文白相夾,魯迅說它“意既夸誕,文復無味,殊不足以稱藝文”,是對其非藝術化的最好總結。
上一篇:《醒名花》簡介|鑒賞
下一篇:《金石緣》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