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流出峽圖
清·張崟作
紙本設色
縱一四六厘米
橫六四.一厘米
藏南京博物院
此圖左上角作長方題:“春流出峽圖。仿李希古。丁丑冬戊寅春,江南瑞雪普遍,豐年之兆可征,巴蜀之雪更可知矣,因擬唐人巴國雪消春水來句,作春流出峽圖,恭呈薌谷大人鈞鑒。丹徒張崟。”畫面以鳥瞰法分布重疊峰巒構成的山峽,皆作短筆密皴,加以淡墨渲染,峽間所留出的窄長曲折的空白,即為春流。在灰墨色的山巒襯托下,這白色的春流十分醒目,成為活動于整個畫面的生命線。畫幅上段以云霧虛掩,使人感到有清空虛渺之意。山巒上的松樹畫得頗為出色,張崟曾贊揚青松有“耐歲寒”、“不改色”的品格,實際上是畫家自身的表白。松樹枝干挺拔,針葉繁茂,千錯萬攢,生氣勃勃。松針作扇形排列,有裝飾風味,這是畫家所獨創的,時有“張松”之譽。那鵝黃、嫩綠的雜樹,峽江行舟中緊張的船工,雖是畫面的點綴,卻都巧妙地表現了初春的氣息和水流的湍急,加強了主題意趣。
張崟的山水畫有其創造精神,他針對“四王”過多追模古人的畫風,造成“個個一峰,人人大癡”的僵局,提出“家自為法,未嘗一宗婁東”的主張。他并非不重視學習古人,而是與模古派不同,認為:“畫必熟貫荊、關、董、巨,以逮唐宋元明諸家,或能自成一家。”(題《青綠山水圖》)這說明他不拘于一家之法,而重吸取眾長。此圖雖云“仿李希古”,卻大大不同于李希古。所繪為巴蜀景色,雖未見有畫家云游巴蜀之記載,但由于他有高深的文史方面的修養,又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注重從真山真水中汲取創作源泉,加上他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故成功地表現了唐人“巴國雪消春水來”詩意,給人以真切的美感。
春流出峽圖
上一篇:《書畫詩翰合冊》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著書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