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張靈崔瑩合傳》簡介|鑒賞
清代文言短篇傳奇小說。清黃周星 (1611—1680)撰。 見《黃九煙先生遺集》,又見《虞初新志》等選本。唐寅曾作《張靈崔瑩合傳》,但未見傳世。作者在篇前小序又說:在稗乘中見有《十美圖》,詳載張崔事,因據以作此補傳。
這是一篇以浪漫主義為基調的作品,筆端充溢著作者的哀感企慕之情。傳中說,張靈為明代正德年間吳縣人,是著名的才子,家貧而放浪形骸,無意于功名仕進。他認為古今才子佳人唯有李太白、崔鶯鶯可以當之。執意要尋一佳人為偶。一日飲酒未盡興,聽說唐寅、祝允明等人正在虎丘暢飲,便化為乞兒前去乞飲。此時,崔瑩船過此地,張崔一見鐘情,但未成言,崔便前往南昌,張日夜懷思。恰值藩王朱宸濠召唐寅去南昌,唐欲乘便成全此事。不料,宸濠將十名美女獻給皇上,其中就有崔瑩。唐得知,崔已北上。 不久,宸濠謀反,唐佯狂返回吳門。此時,張靈因思念崔瑩患病而逝。不久,宸濠事敗,崔也被遣回。崔專程來吳,由唐寅陪同前去吊唁張靈,乘人不備崔也自縊身死。由唐寅將二人合葬。明年仲春,唐寅到墓上拜奠,夜夢萬樹梅花,一天明月,張崔二人先后翩翩而至,張還口吟“花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之句。這本是高啟的《詠梅》名句,張將“雪”字改為“花”字。高啟因而不允,前來責備。唐一驚而醒。
篇中崔瑩當出于虛構,張靈則實有其人,以詩畫著稱于世。象張靈這樣的文士,在當時有一定的代表性。明中葉以后,經濟領域已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思想領域也出現了人性解放思潮。在一大批文化人士中,也就產生了一種對封建傳統的叛逆傾向。其中有些人成長為進步的思想家、文學家,站在歷史潮流的前端。也有一些人憤世疾俗,鄙棄功名,但又無所適從而放浪形骸,很象俄羅斯文學中的“多余的人”。張靈大體上就屬于這種人。對于這種人我們應做歷史主義的理解。
還應指出的是,本篇所寫的愛情悲劇,還是在藩王叛亂這一特定的政治背景下產生的。崔瑩等人是做為一種政治麻醉劑送往宮廷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明代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沒落和互相傾軋。作為一位堅持民族氣節的明代遺民,作者在篇中所流露的憤慨之情,與此也有一定的關聯。作者所寫的愛情,是一種所謂真才子與真佳人的“才色相憐”之情,這是一種古老的主題,也符合明代中期某些知識男女的精神狀態,但與明末清初以來以“知己” (即心靈契合)為基礎的愛情相比就顯得陳舊了。而作者寫本篇時當在康熙初年,這可以看做是一種歷史真實的反映。
情感充溢,氣勢飛動,再加上虛幻的想象,就構成了本篇的浪漫主義特色。
篇中所說的《十美圖》或《十美圖編》,當是白話小說,未見。推衍本篇故事的,戲劇有傳奇《乞食圖》 (錢維喬撰)、《十美圖》 (張勻撰)、 《鴛鴦夢》 (劉清韻撰),京劇《十美圖》以及某些地方戲曲等;曲藝有彈詞《何必西廂》,寶卷《十美圖》,子弟書《何必西廂》等。可見張崔故事的流傳是十分廣遠的。
上一篇:《行再相見》簡介|鑒賞
下一篇:《補紅樓夢》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