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騙新書》簡介|鑒賞
明代通俗短篇世情小說集。又名《江湖奇聞》。存明萬歷間存仁堂陳懷軒刊本,四卷八十三則。每卷前附圖一幅。正文前題《鼎刻江湖歷覽杜騙新書》,“浙江夔東張應俞著,書林漢沖張懷耿梓”。本書所敘,乃形形色色詐騙故事,共分脫剝、丟包、換銀、詐哄、偽交、牙行、引賭、露財、謀財、盜劫、強搶、船中、詩詞、假銀、衙役、婚娶、奸情、婦人、拐帶、夤緣、僧道、煉丹、法術等二十四騙。作者的創作意圖,正如卷首熊振驥敘言所指出的那樣,認為“今之時,去古即遠,俗之壞,作偽日滋”,于是“目擊偽俗,擬破百憂之城。乃搜剔見聞,漁獵遠近,民情世故之備書,發慝伏如指諸掌上;奸心盜行之畢述,鉤深隱若瞭在目中”,故“是集之作,非云小補。揭季世之偽芽,清其萌蘗;發奸人之膽
魄,密為關防。使居家長者,執此以啟兒孫,不落巨奸之股掌;即壯游年少,守此以防奸宄,豈入老棍之牢籠。任他機變千般巧,不越徯囊一卷書”。可見此書與“公案”小說不同,它沒有偵破審案法辦的描寫,而主旨在于暴露。不過,這部小說在暴露種種詐騙的故事時,廣泛地反映了明代后期的社會情況和風俗習慣,其認識意義遠出于騙局一端。如卷三《太監烹人服精髓》一則,閱后令人毛骨悚然:
朝廷往聽言利之臣,命
太監四出抽分,名為征商抑末, 以重農本。實則商稅重,而轉賣之處為貴, 則買之價增,而買者受其害。商不通,而出物之處必賤,則賣之價減,而賣者受其害。利雖僅取及商,而四民皆陰耗其財, 以供朝廷之暗取,尤甚于明加田稅也。且征榷之利,朝廷得一,太監得十,稅官得百,巡卒得千,是民費千百金以奉朝廷之一金,益上者少而損下者無涯矣。……若太監,攘剝既多,崇聚盈溢,視錦繡如敝葉,視金玉如瓦礫,服食器用,皆與天子同。指使承順,如奉天子同。人間福分,享受無不窮極,獨恨不能淫樂女色,所少者此耳。嘗命左右,訪有復生陽物之方,購以萬金。有方外道士……妄去獻方云:烹童男,膾肝脯肉,食其精髓,則精液充滿,陽物復生,可奸婦生子矣。閩高奄信之,……由是命牙爪往窮鄉僻邑,買貧民幼童,詐云高衙欲養子, 日后富貴無窮,貧民信之,多賣以博眼前重利,且希望后日富貴。后先買者,難以稽數。但鬻子之家,有托人往查己子者,并無聲息,即衙中走仆,亦不知內之養子若何也。原來買之幼童,盡養以錦衣美食,廚子能烹調一童以進食,賞銀十兩,深禁其秘密。每殺一童,廚子提刀追趕,眾童各涕泣奔呼,候其走熱氣揚,則執其肥者烹之。內有一童十二歲, 跪廚子, 涕泣哀告,叩頭求救。廚子亦淚曰:吾怎能救你?吾亦不奈何,墮在此也。有頃,外人傳某鄉官相拜。廚子曰:憑你命,吾放你出去。外有鄉官相拜,你扯其衣,死哀求救,肯帶你去,則你可生,我代你死罷。你可傳知外人,切勿將子賣入太監府也。此幼童直奔至鄉官前,哀告廚子要殺我。太監即令查拿廚子斬首,彼恨其縱出此童也。笑顏諭幼童復入,幼童死扯鄉官衣求救。 鄉官疑有緣故,為之帶出。幼童歷敘內中殺諸童之由。鄉官不勝嗟嘆。思起本,未得諸童買來之實,又無廚子證據。亦不敢留養此童,遣其出外別投主。此童后流丐于建郡等處。人問其太監府之事,多能言其中之富貴,皆非人世所有也。自后方知太監之食人,始不肯以子賣之。近年高奄以罪去,其鬻子之父母累十百候于途,并不見一幼子與奸庵生去者,無不墮
淚,痛其子必遭烹也。
這則故事不但嚴厲地鞭撻了太監,而且把矛頭直刺當今朝廷。這不但可以當小說讀,而且也可以作歷史看。這類小說對后世《儒林外史》等具有明顯的影響,也可以視作黑幕小說的先祖。
上一篇:《本事詩》簡介|鑒賞
下一篇:《楊花夢》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