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演義》簡介|鑒賞
歷史小說,五十四回,未完。黃小配著。1905年連載于香港《有所謂報》和《少年報》; 1906年香港《中國日報》社印行單行本。卷首有章炳麟丙午(1906)九月序,又有題為“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六年”(1908)作者自序及例言。
小說從穆彰阿專權誤國寫起,引出一位臥龍諸葛式的人物,名喚錢江,立志要推翻清廷,驅逐滿人,恢復漢族的天下。他到廣東花縣,結識了馮云山,又在馮云山的介紹下見了洪秀全,定下起義方案。于是秀全以傳教為名,入廣西,邀集楊秀清、石達開、蕭朝貴、韋昌輝、黃文金等,在金田起義,打敗清提督向榮。在全州喪了馮云山,得了李秀成。迅速進軍湖南,打下岳州, 自稱天王,又分封諸王, 以錢江為軍師,沿長江東下,一路披靡,直打到金陵,建立了太平天國政權,以金陵為都,改名天京。與此同時,在太平軍經過的各省境內,也紛紛興起了與他們相敵的軍隊,有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鮑超等幾支勁旅。太平軍興師北伐,但由于楊秀清與韋昌輝內訌,隨后石達開帶兵遠遁,錢江出走,形勢便急轉直下。李秀成到天京主持大計,成為后期天國的支柱。但由于洪秀全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只想守成,于是李秀成徒然奔走于東西之間,雖屢屢擊敗清軍,卻不斷損兵折將,一連失九江、武昌、滁州,漸漸地顯得不支起來。小說寫到天國叛將李昭壽向清軍獻出滁州為止,沒有接下去寫天國的失敗。
作者以同情的態度描寫了太平天國史事,他作書的目的是很清楚的,就是宣揚民族主義與民主主義。他用這兩大主義貫穿全書,對歷史進行了必要的改造,把洪秀全起兵的動機歸結為:(一)“夷夏之辯”,要驅逐滿人,重創漢族政權; (二)為民請命,斥責朝廷無道與官府的苛暴,要求共和政體。第三十八回中洪秀全認為左宗棠“不明種族,不識君民同重的道理”,這“種族”和“君民同重”便是本書的兩大主旨,所以作者在《自序》中說他這部書是給“奮然舉義為種族爭、為國民死者”表彰精神的。
作者是當時革命派小說家中最有實績的一個,《洪秀全演義》雖不盡符合史實,但作為小說,這樣的處理還是允許的,在當時情況下也是必要的。此書在描寫上很明顯地摹仿了《三國演義》,特別是軍師錢江,無異于一個再生的諸葛亮。別的人物,如李秀成、石達開的智勇氣量,蕭朝貴、陳玉成的勇毅精銳,也寫得有聲有色。同時,作者對清方的將官,也并非寫成鐵板一塊,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等一批“中興名將”,在他的筆下也虎虎有生氣。作者寫戰爭,詳于戰略,而略于戰術,這樣把描寫的重點都落在了一批風云人物的決策、機變和對天下大勢的精湛剖析上面,使這些人物的性格、觀點、見識、風度,在一片槍林彈雨的背景上突現出來,猶如浮雕一般,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在中國近代革命派所作的小說中,這是藝術成就較高的一部。
上一篇:《河上楮談》簡介|鑒賞
下一篇:《混元盒五毒全傳》簡介|鑒賞